最近读到常乐兄大作《关于“胡笳十八拍”——答友人问》一文,大受启迪。文末与网友沙枣花君的讨论,也很有深意。 记得我在念初中时,班主任老师因为看我们无书可读,曾借我一册郭沫若先生的《胡笳十八拍》。读过之后,我对文史的兴趣愈加浓厚,至今不敢忘怀。这次遇到两位前辈讨论这个话题,我也就不免想把我的心得说出来,以见教于诸君。 (一)关于乐器“胡笳” “胡笳”一词,很早就见诸史籍。《史记·乐书》载:“胡笳似觱栗而無孔,後世鹵簿用之,伯陽避入西戎所作,卷蘆葉吹之也。” 古文费解。“觱栗”是什么乐器,并没有说清楚。从文字上看,“觱栗”有孔,而“胡笳”无孔。但无孔却又如何吹得?可见这里的文字并不严谨。只能说明汉代已经有“胡笳”而已。 古诗文中对“笳”的记录很多,但汉民族似乎没有一个称之为“笳”的乐器。用一个字提到“笳”,也就是指“胡笳”这类乐器。也就是说,汉文化中只有与“胡笳”具有共同点的但没有完全相同的乐器。所以古籍上只是说它像“笛”,或者像“箫”。总之,是一种吹奏的乐器,也就是“管乐器”的一种。 宋人郭茂倩在《乐府诗集·卷二十一·横吹曲辞一》中称:“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已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其后分为二部,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郡,皆给鼓吹是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 1957年,河南邓县出土了一个南朝画像砖墓。其中一块画像砖被认定为“鼓吹图”,从左到右演奏的乐器是笳、角(2人)、排箫、笛。 需要指出,画像砖上的乐工显然是在行走中奏乐,而已经不是在马上奏乐。这个演变过程应该不难理解。 另外,由于汉字比较自由,在不同的年代所指的“笳”可能会有不同的特点,甚至到后来演化成不同的乐器。画像砖上的“笳”,也被有的研究者认定为是“竖笛”。由此也不难看到,现代文献中种种用今天的乐器来确指古文中的“胡笳”,其实都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作用。比如“笳”与“竖笛”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待续) |

Chang_Le: 风雨兄研究得仔细,说得也都在理。汉民族可能是没有一个称之为“笳”的乐器。《史记·乐书》中提到的“觱栗”,可能就是唐代文献(如杜佑的《通典》)中说的“筚 ...
沙枣花: 就是说,这种双管乐器没有传进中国。不过它在公元前2世纪就到达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北印度。
沙枣花: 图中的两个“角”太有意思。在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艺术都有出现,不过多是直的,没有拐弯。类似的长“角”仍然在中亚一带演奏。我在乌兹别克斯坦一位朋 ...
沙枣花: 谢谢昨夜雨的补充研究。还有附图!
这里顺便问一下常乐:古埃及和希腊时期的一种常见的吹奏管乐器,是两根管子竖着吹,但是两根管子的接头处是怎么回事?是两个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