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胡笳”到诗歌作品再到琴曲 蔡文姬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署名作品存世的女才子,虽然她的署名权总是受到一些质疑。 蔡文姬的身世,因为有“文姬归汉”的传说,一直都是家喻户晓的。她的作品曾经结集过,题为《蔡文姬集》,《隋书·经籍志》中提到,“梁又有...後漢董祀妻《蔡文姬集》一卷,...,亡。”也就是说,在唐朝编修《隋书·经籍志》这部古籍目录集大成者时,《蔡文姬集》曾经流传过,但是已经失传。 记录在刘宋时期编修的《后汉书·列女传》中,有蔡文姬的两首诗作。“感伤乱离、追怀悲愤”,后人称之为《悲愤诗》,第一首为五言体,第二首是骚体。第二首诗中提到“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有趣的是,郭沫若认为这两首作品不是出自蔡文姬之手,而谭其骧则认为其署名权应该归蔡文姬。 目前为止,最早收录《胡笳十八拍》一诗并署名蔡琰的,是北宋郭茂倩(1041-1130)的《乐府诗集》。对于蔡琰是否有《胡笳十八拍》的署名权,常乐兄已经有所论述,我也基本同意常乐兄的观点。 我想补充的是,《胡笳十八拍》作为琴曲标题,最早可能出现在盛唐期间。也就是说,“胡笳十八拍”一词,最初是作为琴曲名而不是诗名被提及的。唐代诗人李颀曾经留下一诗,《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描写了他听董大弹奏琴曲《胡笳弄》的情景。
这首诗中提到的“董大”,是唐代著名琴师董庭兰。李颀这首诗被认定为写在天宝六、七年间(747-748)。虽然这里的曲名是“胡笳弄”,但其中有十八拍,也就是十八个段落,已经定型。 此外,唐大历年间(766-779)进士刘商曾经“拟蔡琰胡笳曲,脍炙当时”(《唐才子传·卷四》)。《乐府诗集》在收录《胡笳十八拍》时,认为刘商在董之后。下面是郭茂倩在《乐府诗集·卷五十九·胡笳十八拍》前面写的按语:
可以看出,“胡笳弄”和“胡笳曲”都与“胡笳”有关,更与蔡琰有联系。这里的逻辑关联是,蔡琰不仅感笳作诗,而且因为她也善琴,所以还能以琴拟笳,所以流传下了琴曲。但这个逻辑链条是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现之前,我们暂时对蔡琰《胡笳十八拍》琴曲的署名权,也只能存疑。“胡笳十八拍”琴曲的著作权,目前还是归属于董庭兰,作品名字也称为“胡笳弄”。 (待续)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