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天涯小站 2.0 首页 拾萃 文史阅读 查看内容

和谈:那些留下来的民国教授

2013-12-25 07:21 AM| 发布者: 星光| 查看: 897| 评论: 15|原作者: 和谈

摘要: 1 刚刚看完大陆两年前出版的《民国的底气》,书里介绍了12位民国时期蜚声中外的北大、清华教授,其中有几位我从前根本没有留意过,很有收获。书中提到了北大校史展览馆里有当年教职员工的工资表原件:像李大钊月薪 ...

1


刚刚看完大陆两年前出版的《民国的底气》,书里介绍了12位民国时期蜚声中外的北大、清华教授,其中有几位我从前根本没有留意过,很有收获。书中提到了北大校史展览馆里有当年教职员工的工资表原件:像李大钊月薪300元;胡适100,鲁迅60,而排在第五名的是刘文典,每月160元。毛泽东告诉斯诺他在北大图书馆也做过,《红星照耀中国》里面有这样的内容:(毛泽东说,)我从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把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李大钊给了我图书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八块钱。刘文典何许人也,他教30天课,毛泽东要在图书馆里干20个月?


刘文典出生在1889年,安徽人,17岁时进芜湖公学念书。读书期间受陈独秀、刘师培的赏识和影响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他到日本留学,期间应章太炎之邀,参加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编辑工作。辛亥革命胜利后回国,在宋教仁办的《民立报》担任翻译和记者。1913年宋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刘文典手臂也中了枪弹。再次到日本后,刘给孙中山当过秘书,所以也算是民国的元老和功臣。


1916年,陈独秀到北大出任文科学长,顺便把刘文典介绍给了蔡元培。这个刘文典在北大期间把古籍校勘和注释学作为自己研究方向,1923年出版了专著《淮南鸿烈集解》,自此确立了自己在学术上的地位。1927年离开北大筹办安徽大学,后在那任校长一职。


192811月,安徽大学发生学潮,正在安徽的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质问他,你校长怎么当的?刘回答,你是总司令,就管带好你的兵,学校的事情我来管。言来语去惹怒了蒋,被下令关押了起来。这个事情在当时影响很大,胡适写文章《人权和约法》,质疑当今社会是人治还是法治?蔡元培致电蒋介石:“文人学士,理当优待。今先生拘叔雅,敢问何由?”那时,手握重兵的蒋总司令在民国秀才面前真的表现得“搞独裁没有胆量”,7天后把刘文典放了出来。章太炎听说此事亦觉不平,赠刘一幅对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弥正平”,借汉末狂士弥衡击鼓骂曹的典故,颂扬刘不畏强暴,嫉恶如仇的节气。


1949年,胡适为刘文典联系好了美国的大学,办好了他们一家三口的机票。但是刘文典拒绝了胡适的好意,说:“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好,有骨气!就是嘛,蒋介石不怕,为什么要怕毛泽东?


其实刘文典考虑问题并不周到,他那时大概不知道“祖国”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但也包含了一种政治属性。同样是那块土地,49年前由民国政府统治,而49年后则成为共产党的天下。对于一个具有自由主义意识的知识分子,不能简单地从地域上来确定哪里是自己祖国,有时首先需要考虑的,还是你个人的学术思想以及价值观是否能够在那块土地上被认可、被接受。


49年之后,曾经桀骜不驯的民国教授,刘文典不得不妥协和屈从,但那并没有能够逃脱“祖国”施加给他们的压力和帽子。正因为留在祖国是他个人主动的选择,所以他必须吞下所有由之带来的后果。1958419日,云南大学校刊发表社论:《把一切资产阶级思想搞臭、烧透》,文章点名刘文典“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态度很恶劣”。52日,刘作长篇自我检查,但是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解脱,反而成了批判他的有力证据。611日,校党委决定对“刘文典必须反复批判”。在经历了那些年的改造、斗争,58年时刘教授的身心已经垮了,下一个批判会还没有来得及开,他突发脑溢血,714日自己先死了。


被蒋介石释放后,刘文典告诉冯友兰,他之所以敢当面顶撞蒋介石,是因为国民党还没有任意处置文化人的先例。其实民国那时还有另外一种态势:当文人遭遇强权的淫威时,他们不是只顾自保。那时的知识分子知道,当一个教授不能自由表达观点和权利时,如果他的周围鸦雀无声,接下来必将是知识分子这个集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位。


2


钱学森曾经提出“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么一个问题。他对温家宝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我觉得这真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依我看,这个问题还可以这么问,49年后的中国大学里还有没有像民国时期那样具有自由意识/意志的教授?就算还有那样的教授,他们还能不能像在民国时那样独立、自主地给学生上课?


陈寅恪出生在1890年,比刘文典小一岁,他们曾经同事。1925年,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陈是四位导师之一。刘文典对陈寅恪的人格和学术水平非常钦佩,他常常在课堂里竖起大拇指对学生说,这是陈先生。然后又翘起小拇指指着自己:这是刘某人。


1948年,按照政府“抢运学人”的计划,陈寅恪随胡适同机撤退到了南京,但是最后却被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留在了大陆。


1953年,陈寅恪过去最得意的学生、北大历史系教师汪篯登门作说客,面交郭沫若、李四光的邀请信,请陈寅恪北上,出任中科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陈寅恪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他还提出两个具体要求:第一条,允许中国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其义就是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习政治。不止我一人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决无连涉,和任何党派没有关系。真要调查,也只是这样;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书,以作挡箭牌。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少奇是党的政治上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


陈寅恪这些话,就是在60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历史学家,在对社会历史发展作了细致深入了解后才会有的睿智和见识?当然,49年后的中国政府是绝对没有肚量听取、接受陈寅恪这样民国教授们的谏言的,不管他们公开时使用什么标语,怎样的口号。


40年代开始,陈寅恪左右双眼分别失明,他一生后期的研究写作都是在助手的帮助下完成的。1962年摔断右腿股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19667月,文革风暴刮到了岭南,大字报从陈寅恪居住的楼房外面一直贴到室外,甚至连躺在床上的陈寅恪的衣服上也被大字报盖满,一个高音喇叭也安装在陈的床头,勒令他检查交待。此外,陈寅恪工资停发,存款冻结,书籍查封,手稿没搜。1969年新年刚过,陈寅恪被责令搬出生活了16年的家,10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的人生路。


3


刘文典,陈寅恪和毛泽东的年岁相仿。事实上,民国那些著名教授很多都是在19世纪最后十年里出生的,比如胡适1891,赵元任1892,吴宓1894,金岳霖1895,傅斯年1896,等等。毋庸讳言,和这些文人教授相比,1893年出生的毛泽东,其家学渊源,他个人智力都有很大的差距,读书考试不是他的强项,否则他也许就做教授了。那时,当别的年轻人20岁上下出洋留学,扎扎实实为将来做学问而打基础,他却在湖南、上海、北京来回彷徨,还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


毛没有接受过任何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但是他无师自通计谋权术;因为英文学不好而退学,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马恩著说顶礼膜拜。他不懂管理,贬低书本知识,蔑视读书人,却拿一个国家的福祉,几亿人的生灵去实践那些乌托邦理论;他虽然没有下令剥夺刘文典、陈寅恪这些民国教授做人、做学问的权利和资格,但是他的那一套思想、手法却颠覆了整个中国社会的结构和框架。


4


1978117日,在陕西泾阳一家医院里,一个跛足失明的84岁老人去世了。他就是中国比较文学奠基人,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教授吴宓。吴宓生前给他自己一生分了三个阶段、各28年。自1894出生到1921年从美国留学回来,那是他人生的求学阶段;从19211949年,吴宓分别在国内几所大学著述、任教,那是他事业有成的阶段;从19491978年去世,那是他落魄落难一生最后的28年。1921年和1949年,这两个年份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不一般的意义,也正好是吴宓教授人生的两个转折点,十分诡异。


1921年回国后,吴宓先是在南京东南大学开设“中西诗之比较”课,同时创办《学衡》杂志。《学衡》集聚了汤用彤,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等民国大家,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的文化群体,世称“学衡派”。吴宓一生最让他自豪也最为人们所铭记的功绩,可能还是1925年他负责筹办清华国学研究院,为清华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四位导师。吴宓去延请王国维时,进门就先三鞠躬,表示了十分的诚意,让王国维非常感动,自此结下了信任和友谊。两年后王国维投河自尽前写下遗嘱,表明要让吴宓、陈寅恪二人打理他的后事。


1942年,吴宓被国民政府聘为英国文学“部聘教授”,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陈寅恪(历史)和汤用彤(哲学)。之后,吴宓还获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委员一职。19431944吴宓代理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1944秋到成都燕京大学任教,19459月改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19462月到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校务委员会委员。1948年辞退岭南大学和台湾大学文学院长的职位,入蜀定居,后一直在西南师范学院任教。


1952年,吴宓被迫参加知识分子改造运动。228日他的长达数千字的《改造思想,站稳立场,勉为人民教师》的思想检查登载在重庆中共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上。在那份检查中,吴宓在对自己1949年以前的求学、教书、写作、办报刊以及生活行为进行了全面检讨、自我批判否定之后还谈了对新社会的认识。希望通过在昔非今是的情感转换和理性认同中,实现个人身份和社会角色的重新设定,以此完成从政治认同到思想改造的过程。毋庸置疑,那是那个时期所有知识分子都不得不经历的所谓“思想革命”,只是像吴宓这些选择留在大陆的民国教授,遭遇更坏,更差罢了。


文革开始,吴宓经历了更多的厄运,因为他那些个人的历史自动地又成了文化革命的对象了。他蹲过牛棚,下过乡,参加过体力劳动。66年他已经72岁了,但还是被架上高台批斗示众,因此而跌断左腿。到批林批孔时,吴宓不肯批判孔子,表示没有孔子,中国仍在混沌之中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那时,吴宓右目失明,左眼白内障严重,77年时个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其胞妹吴须曼才得以将他领回陕西老家。吴教授老了,那最后28年给了他太强烈、太深刻的记忆了,以致吃饭时还总要问“还要请示吗”?


5


1949年,金岳霖也选择留在北京,改造运动来了之后,他转变得很快也很彻底。他开始认真学习马列,批判梁漱溟、费孝通、章伯钧,他还批判胡适,批判杜威,甚至包括自己一直非常敬仰的罗素。他用很大的热情,和钱钟书、王佐良等一起翻译《毛选》。在自己写的《晚年的回忆》里他告诉读者:毛泽东曾经请他吃饭,还给他夹过菜。有一次,毛对金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岳霖听后真的在北京大街上找了一个板车夫,让他每天在王府井一带转悠,如此风雨无阻地和社会“接触”了两年。知道这种事情的人心里一定会产生一种唏嘘,几多酸楚。


在我看来,金岳霖的人生在情感方面本来就是一出悲剧,49年后他背叛自己原先的学术思想,放弃知识分子的良知,在人格方面又演了一出丑剧。但是,我怎么都看不出毛泽东有什么资本、有什么资格可以教训金岳霖。金岳霖16岁考入清华,19岁赴美,25岁拿了博士。25岁时的毛泽东有什么呢?他告诉斯诺:“我在师范学校读了五年书,抵住了后来一切广告的引诱。最后,我居然得到了毕业文凭。”


我们知道,毛泽东的一生,既没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和知识,也没有社会科学研究范围里的专长,只不过因为成王败寇的规则而让他成为一代君主。历史地看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些阶段以及在某些区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以武力、依权谋去争夺,去掌控统治权力而不是以个人的人格人品,道德情操、知识经验去衡量高低 ,去竞争优劣。在那种社会形态下,得天下者并不一定是智者,也不可能是仁者,很可能还是相反。毛泽东死后中共宣称,到了1976年,整个国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就足以说明毛泽东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任何年代,喜欢革命的、热衷造反的,几乎都是当官、发财、做学问的路统统都已经走不通的人。当我看完这本《民国的底气》,知道有那么多留下来的民国教授的遭遇,我从心底里希望,如果毛泽东也出生在那么一个书香门第,或者是官宦人家,他年轻时就不至于那么惶惶没有方向。如果他那时有一点出路,他也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民国教授,那么这120年后,也同样会有人追捧,有人歌颂。如果这样的话,这一个世纪来,中国,中国人要少受多少灾,少受多少罪啊。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2013-12-29 09:44 PM
网文ZT:

 “舍己为群”的人生观
 
  不论是在1920年代“科玄论战”时期,还是在1930年代的《独立评论》时期,丁文江都曾明确主张他的人生观之一就是:“为全种万世牺牲个体一时。”
 
  这种人生观违背了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个人自由。在自由主义者看来,个人自由是不可让渡的底线原则。而丁文江的这种人生观,却主张为了集体的自由而牺牲个体自由。
 
  这种人生观与苏俄所宣传的思想观念颇为一致,这也导致了丁文江对苏俄的盲目赞美。
 
  1930年代,丁文江在参观苏俄后,曾在《独立评论》中连载他的《苏俄旅行记》,其中就有许多赞美苏俄的文字。当丁文江离开苏俄的时候,在火车里,他曾自问自答:
 
  “假如我能够自由选择,我还是愿意做英美的工人,或是苏俄的知识阶层?”我毫不迟疑地答道:“英美的工人!”我又问道:“我还是愿意做巴黎的白俄,或是苏俄的地质技师?”我也毫不迟疑地答道:“苏俄的地质技师!”(《独立评论》第137号,第21、22页)
 
  丁文江的这段自剖,不禁让人想起萧乾的经历。1949年初,留在香港的萧乾面临去留的抉择,而最终影响他做出选择的关键因素则是他童年的经历。萧乾多次想起了童年时代在北平看到的“白俄”的处境,当然,他也不愿意当“白华”。最终,自由主义者萧乾决定留下。
 
  萧乾的抉择让人禁不住做一个假设。假设丁文江活到1949年,当他面临抉择的时候,他会做什么选择呢?估计他很可能跟萧乾一样,做出“留下”的选择。
 
  丁文江这种“舍己为群”的主张与他的好朋友胡适是背道而驰的。这可以从丁文江、萧乾与胡适对“白俄”态度的不同看出来。当丁文江、萧乾看到“白俄”处境的时候,他们最终不愿意离开国家。在胡思杜写的《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对“白俄”的态度,胡思杜曾批判胡适说:
 
  全国胜利来临时,他离开了北京,离开了中国,做了“白华”,他还盛赞“白俄留居异土之可贵”。
 
  在集体自由与个人自由面临抉择的时候,胡适坚定地捍卫个人自由。在《介绍我们自己的思想》一文中,胡适写道: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在“家国情怀”与个人自由之间,胡适遵循的原则是富兰克林的原则,富兰克林曾有名言:“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胡适当然也爱国,但是,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之际,胡适选择了自由。而作为自由主义者的丁文江与萧乾,浓烈的家国情怀则胜过了对自由的情感。
 
  1950年代,留在美国的胡适为了纪念死去的老朋友丁文江,开始撰写《丁文江传》,在这本传记中,胡适曾系统地批评丁文江的这种观念,他写道:
 
  但是他(丁文江)的“宗教心特别丰富”的情感使他相信“为全种万世牺牲个体一时”就是宗教。他的情感使他不能完全了解这种宗教心可以含有绝大的危险性,可以疯狂到屠戮百千万生灵而还自以为是“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第123页)
引用 2013-12-28 12:47 AM
慕白: 抱歉,我和林妹妹的看法略有不同。正是毛蒋两人,尤其是老毛个人,极大限度地影响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总体发展进程,无数人的命运因之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社会动 ...
我是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啦。  与和谈是老朋友了,读他的文章不砸一小砖不过瘾。
引用 2013-12-28 12:45 AM
和谈: 好啊,顺着写这篇文章的范围追下去,这几天正好有了一个新的人物出现,但是我现在还不能透露TA的名姓,要不然你勺妹捷足先得,肯定坏菜。

其实那样的话题应该由 ...
这东西还得您写,因为较有名的民国教授们多数是文科的,我们理工科的有名气的基本全跑美国了。
引用 2013-12-28 12:37 AM
和谈: 谢谢拙林的意见。我同意你的看法你合理的一面。

我在文章结尾时特别纠结,这个结尾花了两天时间琢磨,前面好几稿都让我删了,才改成这个样子。我删掉的都是语气 ...
我不反感批毛的文章,特别是在一些毛左的气焰嚣张的时候。  可是deep down,那些focus on老毛的文字并不satisfying。  说不上来为什么。  或许直觉告诉我,强调历史罪人的作用和夸大历史伟人的作用,其核心思维是一样的。  中国的历史太多地围绕秦王汉武,唐宗宋祖来叙述了。这个传统要改一改。

作为与那段历史有点距离的人,(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不想只了解他害了谁,害得有多惨。 我更想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为什么会成功。  当然,对于一篇文章而言,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这个我知道,所以说我是在鸡蛋里挑骨头。  但还是想挑一挑,因为知道你不会在意。 ;-)
引用 2013-12-28 12:05 AM
和谈: 谢谢拙林的意见。我同意你的看法你合理的一面。

我在文章结尾时特别纠结,这个结尾花了两天时间琢磨,前面好几稿都让我删了,才改成这个样子。我删掉的都是语气 ...
被你这么一说,我就理解为什么读这个结尾有点怪怪的感觉了。  不过我前面提的意见也是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  我其实和险地清医的意见相似。 GCD里换了张泽东李泽东上台,独裁的风格程度不同,但老百姓总的命运不会有质的改变,否则就难解释从魏京生到刘晓波这些人的命运了。  除非你可以论证,没有老毛大陆就会是老蒋的天下,那就是另个话题了。
引用 2013-12-27 06:08 PM
慕白: 抱歉,我和林妹妹的看法略有不同。正是毛蒋两人,尤其是老毛个人,极大限度地影响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总体发展进程,无数人的命运因之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社会动 ...
谢慕白兄。

我一直有打算在这个时候写点什么的,可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切入点,直到看这本书看到一半时,因为有这样的事例,而且从中看出一些共性的东西。

我没有直接去评毛,而是间接地,用民国教授的命运来表达心中的情绪。

呵呵,命运、命运,一直作为一个词组,还没有想到可以拆开。我觉得他们是“运”不好。命是个人的,微观的;运是环境带来的,是宏观的。一个人命不好,如果生在一个合情合理的社会环境里,运可能会弥补命的不足。可是,命再好,如果没有好运气,留在49年之后的大陆,结局我们都看到了。
引用 2013-12-27 05:57 PM
拙林: 和谈好文。

读后感:如果把老毛从文中去掉,个人觉得会更好。  这些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两个社会,两种制度下命运,不仅仅是老蒋老毛两个领袖所赐予的命运。 虽然 ...
谢谢拙林的意见。我同意你的看法你合理的一面。

我在文章结尾时特别纠结,这个结尾花了两天时间琢磨,前面好几稿都让我删了,才改成这个样子。我删掉的都是语气/情绪强烈的。我现在的原则是,尽量平和中庸一点。如果这篇文章回避谈及毛,你就变成纯粹8卦了,可那不是我要达到的目的。
引用 2013-12-27 05:50 PM
王木木: 期待您下一篇 "那些走了的民国教授"。
好啊,顺着写这篇文章的范围追下去,这几天正好有了一个新的人物出现,但是我现在还不能透露TA的名姓,要不然你勺妹捷足先得,肯定坏菜。

其实那样的话题应该由你来写,毕竟你们有更多的第一手见闻和材料,就像苏雪林那样。
引用 2013-12-27 04:30 PM
拙林: 和谈好文。

读后感:如果把老毛从文中去掉,个人觉得会更好。  这些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两个社会,两种制度下命运,不仅仅是老蒋老毛两个领袖所赐予的命运。 虽然 ...
抱歉,我和林妹妹的看法略有不同。正是毛蒋两人,尤其是老毛个人,极大限度地影响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总体发展进程,无数人的命运因之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社会动荡的大漩涡里,多少人要命的关键性的转折点常常只是偶然之间的一闪念。说是宿命也可以, 说是性格也可以。这些大教授在决定去留的时候多数还是有自由选择权的, 最可怜的是那些没有,或者是失去了选择权的人。

家父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例子。 48年底在上海黄浦江畔,最后一批撤往台湾的军舰鸣笛待发,多少人争抢上船而不得,他却因割舍不下尚在内地的家人而在登船之际放弃了这一机会, 选择回家。

一念之差,让他和当时继续登船的妹妹一家人被海峡隔断几十年,也让他和无数留下来的国人一样历尽磨难。
我相信,没有老毛这样的魔头,家父和许多同胞一样,很有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老毛个人对中国社会的灾难性影响,远远大过希特勒和斯大林对德苏两国的祸害。

很欣赏和谈兄干净简洁的文字,也特别感叹这一批老教授的命运。
我常想,他们的个人不幸遭遇,到底是命还是运呢?
引用 2013-12-27 11:21 AM
和谈好文。

读后感:如果把老毛从文中去掉,个人觉得会更好。  这些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两个社会,两种制度下命运,不仅仅是老蒋老毛两个领袖所赐予的命运。 虽然领袖是时代的代表,但过多地强调,会限制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这是我读文章结尾时的第一感觉,说得不对,请见谅。
引用 2013-12-26 11:54 AM
期待您下一篇 "那些走了的民国教授"。
引用 2013-12-26 08:22 AM
谢谢各位置评。大家节日快乐。
引用 2013-12-26 04:53 AM
fancao: 前些天在一个网站见到一个评论,大意是对否定文革的不满,认为那些知识分子总想翘尾巴,就应该被压制。
看后不寒而栗。有这样思潮的社会,也就只能 deserve 文革 ...
10年前,本站熊猫就在贤弟某右派讨论县发表过此类言论。
引用 2013-12-25 11:24 PM
和谈好文。
引用 2013-12-25 10:44 PM
前些天在一个网站见到一个评论,大意是对否定文革的不满,认为那些知识分子总想翘尾巴,就应该被压制。
看后不寒而栗。有这样思潮的社会,也就只能 deserve 文革那样的运动了。

查看全部评论(15)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7 08:42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