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天涯小站 2.0 首页 拾萃 文史阅读 查看内容

方诺:关于《娱乐致死》---书院读书会综述

2013-11-26 07:48 AM| 发布者: 星光| 查看: 627| 评论: 5|原作者: 方诺

摘要: 关于《娱乐致死》 全书12万字,11章。 第一章,媒介即隐喻 隐喻:通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 人类的会话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 ...

关于《娱乐致死》

全书12万字,11章。

第一章,媒介即隐喻

    隐喻:通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

    人类的会话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印刷术步入没落,而电视蒸蒸日上,这种转变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两种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构成公共事务的领域都要改变内容,用最适用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去重新定义。

   犹太人的上帝存在于文字中,或者通过文字而存在,这需要人们进行最精妙的抽象思考。

 

   有了钟表,人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大自然的权威被钟表取代了。

   文字带来知觉的革命,眼睛取代了耳朵成为语言加工的器官。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简要小结:电视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三个例子。

西部非洲部落审判;博士生口试;对苏格拉底的审判;

    对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联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

   

   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情感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使的狭隘情感。

   简要小结:媒介影响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美国的阅读传统

新英格兰的居民的宗教情感、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都泞泞植根于印刷品这个媒介。

 

第四章 印刷统治下的思想

林肯与道格拉斯之间七场著名的辩论……听众与演讲者都已经习惯了充沛书卷气的演讲。

印刷术统治下的文化,公众话语往往是事实和观点明确而有序的组合。

以这样的文化中,如果作者撒谎、自相矛盾、无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或滥用逻辑,他会犯错误;在这样的文化中,如果读者没有判断力,他也会犯错误,如果他对一切漠不关心,情况会更糟。

铅字垄断着人们的注意力和智力,除了铅字及口头表达,人们没有其他了解公共信息的途径。公众人物被熟悉,是因为他们的文字,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外貌,甚至了 不是因为他们的演讲术。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是一个阐释的年代。

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

 

第五章 躲猫猫的世界

电报摧毁了信息的原有定义:

   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

电报把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置用处或意义于不顾而进行买卖的商品。

   报纸的价值不再取决于新闻的质量或用途,而是取决于这些新闻来源地的遥远程度和获取的速度。

   无论是口头文化或印刷术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

   但生活中大多数新都是不起作用的,至多为我们提供一点谈资,却不能引导我们采取有益的行动。

照片、电视来临。看取代了读成为他们进行判断的基础。

电报和摄影术把世界变成了一处没有连贯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躲猫猫游戏那样的完全独立的世界。

电视则作为将电报和图像完美结合物,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如同温水里的青蛙,危险来临而不自知,等待着我们的将是死亡。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电视全心全意地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娱乐。

几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壳出来,“好电视”与用于陈述的语言或其他交流形式无关,重要的是图像的吸引人。

电视需要的表演艺术。美国广播公司展示给我们的是原来具有高超语言驾驭能力和政治见解的人,现在屈从于电视媒介,是致力于表演水平的提高而不是表达他们的思想。

电视布道。芝加哥天主教神父把会考和摇滚乐结合起来。《修女也疯狂》

《芝麻街》想证明学习阅读的过程可以成为一种的娱乐;

宾夕法尼亚州学校试行将所有要学的科目都唱给学生听,在电视里,学生们都戴着随身听,听着摇滚音乐,歌词则是一个演讲稿的八人组成部分。

有将数学、历史和英语也纳入摇滚音乐计划,希望以此获得学生更大的欢心。

 

第七章 好……现在

  新闻成了纯粹的娱乐。

   公众适应了没有连贯性的世界,并且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了。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

宗教之所以成为娱乐是由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不是因为电视传教人员本身的缺点。

我们失去的是什么?

一切赋予教育重要性的东西。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电视广告与政治竞选。

电视上,政治家们给观众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形象,而是观众想要的形象,这正是电视广告对于政治话语最大的影响。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芝麻街》的出现让四、五岁的孩子可以名正言顺地在电视机前坐上很长时间。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美国目前最大的教育产业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家里,在电视机前,这个产业的管理者不是学校里的行政人员和老师,而是电视网络公司的董事会和节目制作人。

 

大众对于学习的态度正在重新定位,其后果不仅体现在教室的传统功能日益衰退,而且还体现在教室被改造成一个教和学都以娱乐为目的的地方。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文化精神枯萎的方式:成为一场滑稽戏。

 

       书院读书会之

        “我们能够避免娱乐致死吗”综述

                      

     雷雨并没有阻断人们对文化的关心和对知识的追求。书院主题为“我们能够避免娱乐之死吗”的读书会在一场大雨之后照常举行。    

开始时介绍《娱乐之死》这本书,关于作者以及背景相信与会者都已经读过,所在重点是介绍这本书的内容。

(从略)

读书会正式开始前,播放了美国电影《修女也疯狂》的插曲。音乐、情节、表演都不错,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是一位女流行歌手将音乐中的流行因素带进了唱诗班,并且因此为教堂带来了新的变化。但在读书会上播放另有一层意思,最严肃的宗教音乐、最庄严肃穆的唱诗加进了铙舌说唱、扭动屁股以及摇头摆尾的舞蹈,被认为是宗教与时俱进的开明之举。而波兹曼书中恰恰举了一个芝加哥天主教神父把布道和摇滚乐结合的例子,这部电影插曲正好作为一个佐证,所有的文化都娱乐化了。

                    

                        (一)

    初见《娱乐至死》,以为是对恶俗娱乐的批判。细一看,原来这是一本学者的有关电视文化的学术著作,并非对电视文化的声讨,而是是一种文化的反思。

声讨,口若悬河、义正辞严、口诛笔伐,直至声嘶力竭,说得过瘾哪,曾经也觉得听得非常过瘾。随着受文化滋养愈来愈深,渐渐厌恶这类文章的浮燥。

     反思,不仅仅是回过头来看看、想想(现在大家都这么用了,估计翻译家会再另弄一个词来替代),而是对整个过程的回顾。我在这里并不是为解释概念,而意在突出波兹曼《娱乐致死》的着力点。

对一种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当然不应该仅仅罗列现象,更不应该慷慨激昂,甚至愤怒声讨。

当下网络无数倍扩大了人们不理性思考的情绪。

    文化反思,波兹曼是榜样。

批评,应当理性,什么是理性?

    让我们重温梁漱溟的话:

    你可以观察他人,或反省自家,当其心气平和,胸中空洞无事,听人说话最能听得入,两人彼此说话最容易说得通的时候,便是一个人有理性之时。

    心平气和,用事实说话。

谨对波兹慢表达我的敬意!

   《娱乐至死》最重要的观点,通过对印刷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分析,得出了读者不得不佩服、不得不承认的结论:

     电视影响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电视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内容。

一切变得向娱乐化靠拢,公众已经适应了没有连贯性的世界,并且已经变得麻木不仁。

文化精神在枯萎,而这一过程是以大众皆大欢喜的方式实现的。

如同一只温水中的青蛙,水的温度逐渐升高,而青蛙将在自得其乐中死去。

如何应对,如何处之?

 

                (二)

避免娱乐至死,拒绝当然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法。我所认识、听说的一些令人尊敬的人们就采取这种方式。

看书、看报,但不用手机,远离电视,远离新媒体。

这样的人可以举出长长一串,大约绝大多数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大约都不会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最近央视最近播出的《长寿密码》中有一集有就透露出隐居者的信息,仅陕西终南山的就有5000多隐者,他们远离尘世,甚至经多方努力接受采访者也只给个后脑勺……

远离电视的人们理由各异,各个行业都有,但细一看,或学有专攻、术有专长,或有自己坚定不移追求。

大约在任何时代,总有一小部分人能够不受当时潮流的影响而独立特行。

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面对?

可能上帝的造人的时候就是这样造的,人需要娱乐,人不可能一直全神贯注地干活,我们都有累了,什么都不想干的体会,就是想歇歇,这时候,电视就成为人们的一种选择,坐在那里,不用动脑筋……

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以这样的方式来打发业余时间,更加可怕的是,信息的获得、知识的传播、人们对于选举、投票的关注(这在西方要比在中国重要得多)都通过电视,而这一切都因为电视这个媒介而加进了人们不容易注意到的娱乐内容,深入的思考、缜密的论述、深刻的反省、思想的碰撞,一切都加进了娱乐元素而变得浅薄而愉快,文化却由此堕落下去。

而新媒体——网络的回入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

作为年轻人,随时随地在线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出在想想,其实就是一种被別人關注,也同时也關注別人的需要。不能想象没有电视的生活,更不能忍受没有网络的生活。

细细想来,其实就是一种不能自己一人獨處。

通过网络,我們接觸到碎片化資訊、中國的教育也是植入式的教育,片段的,也不是整體的。

小而言之,我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的理解都不很全面,我所从事的行业的全貌,我所做的事情与整个这个行业的关系,等等,都不甚了了。譬如我工作到第三年才有興趣對整體金融的情況;

大而言之,在其他文化體系裏,如何定義宗教、信仰等內容,我們的教育裏是沒有的。

我们只会读标题,没有耐心看大篇幅的文章了。

微博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吃什么、玩什么,随时有人关注,但就是不看书,看完《娱乐至死》都很困难。

 

一次同学聚会,邀请到前辈师兄来开讲座,结果大家感兴趣的是他口头的表达,而下发的仅十几页的资料大多没有耐心去看了。

    我们迫切感到自己的知识架构需要重新建立,而这一切,可能是网络无法给我们的。

    有一个同学,在电视台工作,报道重大新闻,已经做到中层了,但他最近跳槽到出版社,原因是因为他觉得电视报道都片面化的信息,是要观众被动接受。他觉得自己在这个行业是浪费时间。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电视和网络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三)

人类文化已经从印刷发展到电视、网络,单纯拒绝对于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做不到的。

其实电视、网络、手机、PAD本身无过,过错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如何去善用。

譬如,一位版友,退休后重走长征路,里写了一些实地考察的文章,引起讨论,拓展了大家的视野。

再譬如,一位中年朋友,通过网络,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交天下友,都成为容易的事,在退休后还学会写诗填词作画,帮了老师办画展,征集诗词,制做电子音乐诗相册等等,做了很多事情,很开心。

关键还是在于人的应用。

对于大致可以不受电视、网络影响者,前面已经提到过,有理想、有追求、有专业者,另外就是有一定的阅历,已经有足够的分辨、判断能力者,他们都可以远离新媒体,或比较好地利用新媒体,这些暂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我们要讨论的是两类人:

第一类是一些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整天不离网,微博、微信占了生活的一大部分,希望关注他人,也特别希望被别人关注,但是整天忙忙碌碌,从网络上来的信息全是碎片,从身边的衣食住行到人类历史、社会政治、到自然、生命,都在跟风,因为思维都被割裂了,无法安下心来读书,无法静下来思考。

第二类就是正在读中小学的学生们。电视、网络的影响被考试暂时压抑住了,平时基本不看电视,也很少上网。而一旦进入大学,升学压力陡然消失,常常走向另一个极端,吃住网吧、门门红灯的大学生几乎每个高校都有。

笔者熟悉的一位年轻的朋友,高校与网吧进进出出、来来回回,当然最后的结果还算不错,终于医学院硕士毕业了,但别人一般用七年,他则用了十二年。可以说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才最终摆脱网络影响。

简单地拒绝做不到,如何善用?

前面说过,可能老天爷在造人的时候就是这样造的,人不是机器,一定需要娱乐,但又不能过。如何把握住这个度,就需要“定力”。

“定力”从何而来?是罗,那些能够抵制电视网络影响的人的共同点,是有“定力”,因为有专业、有理想、有追求,才会有个人独处的需求,才会有这般“定力”。

“定力”的获得当然有多种途径,对于青少年来说,寻找一个“可以静心之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便是静心,便是修心养性。

甚至扩而广之,音乐、美术、手工、烹饪……一切可供人们努力钻研、可以使自己快乐的,也可能为他人带来快乐的爱好,一切可以使人安静下来的爱好,都是可以增加定力的途径。

只要有了自己的爱好,有了自己的追求,我们心就不会那么浮躁,我们就不会整天被网络牵着鼻子走,我们就不会天天有事无事都傻傻地坐在电视机前,我们的心灵的根就有可能扎根在文化的土壤里汲取营养!

忽然想到禅家教导弟子的故事。

徒弟学禅,上坐全是杂念,一句“放下”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于是便有“一念代万念”的法子,一段经文、一个咒子、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那“万念”便渐渐消退下去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2013-11-27 10:51 PM
轻风: 被那谁谁批判了以后再也不敢路过 这回2实在是忍不住了 对不起方老师您呐
哈哈,没事儿。扔鞋,扔蛋都可以。
引用 2013-11-27 10:32 PM
被那谁谁批判了以后再也不敢路过 这回2实在是忍不住了 对不起方老师您呐
引用 2013-11-27 08:26 PM
我现在从不看电视。

不过对娱乐教学,我觉得没什么不好。学习不应该是枯燥的。
引用 2013-11-27 10:38 AM
哇,好书,谢谢介绍!

我现在觉得最难以对付的是信息量太多了。。。   
引用 2013-11-27 07:55 AM
波兹曼是谁?这本书是翻译的?

查看全部评论(5)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7 08:41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