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篇,读《一个偏见》 学术是为了追求真理,应该不偏不正;可是学者们工作时间长了,很容易疲劳,应该自己给自己放些假,愿搞什么就搞什么,最好是搞些偏见的东西。教学楼里可以都是教室,可谁见过房子里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厨房?世界之大,视觉有限,使得我们不能不偏见;人生在世,怎能总是不偏不正,你的心脏还偏左呢。一只眼的偏见才能瞄准要害。比如,说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还不如一个酒鬼加色鬼说“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有性欲的动物”准确而清晰。或者“人是一天到晚,一年四季都能发出声音的动物”表达得多一些。 反正都是偏,为什么不可以偏到拿声音说说人。除了人,自然界里的一切都不是一天到晚,一年到头都发声的。而人则是日夜不停。就是语言,在很多时候会变成一团糊涂的声音。 自然界里有了人,从此失去寂静。虽然风和涛也发出声音,但它们是寂静的一部分,就像风是空气的一部分,涛是海水的一部分。禽兽,鸟类的啼叫太零碎,微薄,并不能打破清晨厚实,流动性的寂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有闻无声的”感觉。可是一旦人类苏醒,寂静就像迷雾见太阳。 人声和自然界里其它声音的频率不同,因此相互干扰的程度相对少一些。同时,人类进化至今,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不是主要的了。人声的频率都相同,可以互相干扰,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因此讨厌的声音可以引起“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起杀心,以灭口以博耳根清静。”这句同学们可以讨论,钱叔叔是不是太尖刻。 寂静并非没有声响,而是听觉的“透明状况”,就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寂穆”。因此,在寂静中,普通人可以摒弃滥竽充数,捕获真诚;思想家可以避开喧闹,倾听“良心的微语”,诗人可以滤过无聊,接收自然界的诗意盈盈。 虽然没有喧闹反而不自然,一些噪音在你头上的时候是可以损伤灵魂的。如果你对声音比较敏感,就需要认真选择环境。 能量的转换使声音变为热量。要保持冷静,就必须远离噪音,躲避干扰。 |
yuren 发表于 2013-11-12 07:47 AM
这个偏见是啥呢?
Reader86 发表于 2013-11-12 09:01 PM
人是不停制造噪音的动物。
yuren 发表于 2013-11-13 04:43 AM
这个是事实吧。钱叔叔认为是偏见?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