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28|回复: 28

辩论:莫扎特与披头士之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9 17: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7-24 08:59 AM 编辑

(一)

7月14日《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副刊《基石·The Stone》,文章《较之莫扎特与披头士·Mozart vs. The Beatles》(作者Gary Gutting,Notre Dame大学哲学教授),读来饶有兴趣。我很自以为是地作了点翻译,注释,甚至解读及评议;纯自娱及愚人。

Our democratic society is uneasy with the idea that traditional “high culture” (symphonies, Shakespeare, Picasso) is superior to popular culture (rap music, TV dramas, Norman Rockwell). Our media often make a point of blurring the distinctio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review rock concerts alongside the Met’s operas and “Batman” sequels next to Chekhov plays. Sophisticated academic critics apply the same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to Proust and to comic books. And at all levels, claims of objective artistic superiority are likely to be met with smug assertions that all such claims are merely relative to subjective individual preferences.

【译】我们的民主社会不欢迎这种思想:古典的“高雅文化”(交响乐,莎士比亚,毕加索)高于平民文化(说唱音乐,电视戏剧,诺曼·洛克威尔[1])。我们的媒体常常制造一种观点,模糊这种区别。报纸和杂志评论把摇滚演唱会与大都会歌剧加以并列,“蝙蝠侠”放在契诃夫戏剧[2]的后面。老派的学术评论用漫画图书的分析方法和欣赏态度,同样地对待普鲁斯特[3]。及在所有的层面,优雅的客观性的艺术言论,与牛皮哄哄的高调几可相遇。所有的这些论调,仅是每一个人相对的主观倾向。

【注1】诺曼·洛克威尔(1894-1978),美国图画家。他的画贴近生活,人物形态十分有趣。
【注2】安东·契诃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剧作家。尤以短篇出名,他的话剧《万尼亚舅舅》仍在欧美舞台上演。
【注3】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代表作有《追忆逝水年华》。

【解】我喜欢洛克威尔的画;他的画让你看一眼,你就发笑。比如1920年10月《大众科学》封面,他画了一位科学家遇到了永动机(Perpetual Motion)的难题,一脸窘态:脑门上的头发没了,手上的摩天轮仍玩不转。画面上,科学家脸色严峻,专注的视线,嘴角露出坚毅,好像要告诉我们,他,他妈地正发狠:老子就是跟你玩到底……。可他身后的家伙一点也不“科学”,全是咣啷咣啷手艺人讨饭的家当。



洛克威尔一生为刊物画插图,作品数量超过4000幅;题材都是美国人的喜怒哀乐。他的画风以日常人物略作夸张变形,让画面和内容产生戏剧效果。我还喜欢他另一幅插图《女孩的眼睛乌黑了》(Girl with Black Eye),发表在1953年5月23日《周末晚报》杂志封面上。



画里,一个女孩不安分地坐在校长室门前的长椅上,一只眼睛被撞黑了。她明显是闯祸了,还在不知好歹地嘻笑着。我很惊讶洛克威尔能“捕捉”到这样的“镜头”;这个镜头后来被运用到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幼年,腿有残疾的阿甘也是坐在校长室门前的长椅上,他母亲正在办公室里求情。可见,洛克威尔不是“创作”生活,他的画是他弯下腰来观察生活的平实结果;所以不那么高雅,所以洛克威尔一直没有被称为艺术家,所以不能与毕加索相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9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13-7-22 10:35 AM 编辑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9 19: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retro 的帖子

没有神马uneasy的,这就是文化民主,尽管精英们还是认为有“高雅”和“粗俗”文化的区别。

但是你去好莱坞,那里的电影会告诉你大众文化就是主流。为哈?因为最赚钱,票房价值最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09: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炉匠 于 2013-7-20 10:14 AM 编辑

据我了解洛克威尔的《大众科学》封面画是一位民间科学家,虽然知道永动机早已被科学否定却仍然不懈努力.他手里的就是一种流行的永动机设计,假设轮子右边的球力臂长,应该压着轮子顺时针转把左边力臂短的球带上去. 但永动机总有想不到的漏洞,所以能量守恒定律总是捉弄不服输的民间科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10: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13-7-22 10:35 AM 编辑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10: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13-7-22 10:37 AM 编辑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22: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ader86 发表于 2013-7-20 11:53 AM
回复 炉匠 的帖子

皓皓,

这个还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1 13: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13-7-22 10:36 AM 编辑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1 13: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是政治文章,没有谈音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08: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7-22 01:07 PM 编辑
炉匠 发表于 2013-7-20 10:11 AM
据我了解洛克威尔的《大众科学》封面画是一位民间科学家,虽然知道永动机早已被科学否定却仍然不懈努力.他手 ...


炉师傅握手。

以西方学院派观点来看,洛克威尔只是个手艺人(画匠),而不是艺术家;尽管他的名声不差,也获得美国平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的确他的画没有什么思想性,看到这位“科学家”陷入茶饭不思,我们好像连个馊主意也没有,甭说give him a hand。反过来,他的画却在茶余饭后成为我们的笑谈,甚至喷饭。看他画,有很强的幽默感;有些让我感到匪夷所思。洛克威尔曾经接受过心理治疗,他的心理医生说病人告诉他,He painted his happiness, but did not live it.

看他的《三人自画像·Triple Self-Portrait》,你能看出哪个洛克威尔有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08: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Liaokang 发表于 2013-7-21 02:52 PM
果然是政治文章,没有谈音乐。

谢康师傅。文章有待细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08: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7-24 12:24 PM 编辑

(二)

Our democratic unease is understandable, since the alleged superiority of high culture has often supported the pretensions of an aristocratic class claiming to have privileged access to it. For example, Virginia Woolf’s classic essay — arch, snobbish, and very funny — reserved the appreciation of great art to “highbrows”: those “thoroughbreds of the mind” who combine innate taste with sufficient inherited wealth to sustain a life entirely dedicated to art. Lowbrows were working-class people who had neither the taste nor the time for the artistic life. Woolf claimed to admire lowbrows, who did the work highbrows like herself could not and accepted their cultural inferiority. But she expresses only disdain for a third class — the “middlebrows”— who have earned (probably through trade) enough money to purchase the marks of a high culture that they could never properly appreciate. Middlebrows pursue “no single object, neither art itself nor life itself, but both mixed indistinguishably, and rather nastily, with money, fame, power, or prestige.”

【译】我们民主的不高兴可以理解,因为所谓高雅文化优越,经常支持贵族阶层声言拥有接触这种文化特权的声势。举个例子,弗吉尼亚·沃尔芙[4]的经典散文,优雅,傲气,又很有趣,蕴含“高眉”欣赏的优秀艺术。那是“精神贵族”;他们品味天赋加上遗产丰厚,足以终养艺术为生。低眉指工人阶级,既无品味,又无时间投身艺术活动。沃尔芙宣称羡慕低眉,他们能做像她那样的高眉做不到的工作,并接受他们文化上的粗糙。但她仅表示鄙视第三阶层,“中眉”;那些(可能通过贸易)赚大钱的人,购买他们从不懂欣赏的高雅文化标志。中眉追崇“无明确物,既非艺术本质,也不是生活本身。但两者跟金钱,名气,权力,或品牌混杂不清,相当低俗。”

【注4】弗吉尼亚·沃尔芙(1882-1941),出身名门贵族,20世纪初英国文坛才女。



【解】沃尔芙的“三眉论”在文化概念上表述三种人:高眉人,即文化知识精英;词源来自古希腊颅腔相学(Phrenology)——眉额高,智慧高。反之低眉者,劳动人民也。不高不低的中眉阶层,泛指新富贵群体。这类人的品质,经沃尔芙这么一说,从此与“庸俗”,“附庸”同义。

【评】毋庸讳言,“三眉论”用人生贵贱归类人们的文化属性,是高贵者高而不明之处。中国的封建历史更长,“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的故事很多,对“血统论”早有高见。公元前低眉人陈胜吴广造反时,就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王公贵族的血统从哪里来的?——套用毛氏的一句话“从群众中来……”

那么,民主社会的高眉从那里来?

点评

没时间看帖,先看画。真美!  发表于 2013-7-29 10:16 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4 07: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8-9 10:25 PM 编辑

(三)

There is, however, no need to tie a defense of high art to Woolf’s “snobocracy.” We can define the high/popular distinction directly in terms of aesthetic quality, without tendentious connections to social status or wealth. Moreover, we can appropriate Woolf’s term “middlebrow,” using it to refer to those, not “to the manner born,” who, admirably, employ the opportunities of a democratic society to reach a level of culture they were not born into.

At this point, however, we can no longer avoid the hovering relativist objection: How do we know that there are any objective criteria that authorize claims that one kind of art is better than another?

【译】不过,没有必要为高雅艺术辩护而与沃尔芙的“傲慢情结”绑在一起。我们可以美学品质为旨要,直接地定义高雅/通俗之别,不必倾向联系社会地位或财富。更甚之,我们可以肯定伍尔芙词汇里的“中眉”,用以指那些不能“跻身豪门”的人;那些求荣,在民主社会里发掘机会,达至一个文化层次的人;这个层次他们先天没门。

在这一点上,无论如何,我们不可能回避相对主义者[5]悬拟的异议:我们怎样知道存在某个客观标准,权威宣告一种艺术优于另一种?

【注5】相对主义,认为世上不存在绝对真理或绝对正确的一种观点。

【解】文化相对主义者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在道义上无正确和错误之分;站在具体文化立场上,任何对错都得到合理的具体解释。这是因为人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评判事物,出于主观导向,对待客观,不可能与客观事物同时同在同一处境,由此无法得到/理解客观存在的理由。所以相对主义者否定客观性,认为所有人生主观,源于每一个人经验的自我总结,而非客方的思想结果。否认客观绝对,也就否决了世上存在一个高于一切的思想行为准则;也就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的价值体系,用以判定人们的社会道德伦理,所有的是非曲直。

【评】所谓相对主义,说玄也不玄;用中国低眉人话说,公有公理,婆有婆理。两口子吵架,清官无论怎样的推己及人,也无法拎清夫妻俩床上床下争吵的理由。用广东话说,世事无绝对,只有无头绪。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1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8-7 10:18 AM 编辑

(四)

那天干活,蓦地看到CNN主持人在调侃Grumpy Cat,蓦然想到了“低眉猫”一词;那家伙看样子,还挺劳苦大众/苦大仇深的。笑完之后,突然发问自己:动物世界也有三六九等?它们不也是“生之平等”的吗?



我想,用人与动物关系举例,可能更容易理解相对主义真谛。故此,引战国时期的“濠梁之辩”(《庄子·秋水》):

【古】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6]之上。庄子曰:“儵鱼[7]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6】濠,河名;梁,桥梁。
【注7】儵[shu1]鱼,不明鱼类;传说里的怪鱼。

【解】庄子与惠子有交情,两人郊游到了濠河。站在桥上,庄子看到河里的鱼儿游水,悠哉游哉,说这鱼真快乐啊。惠子问:“你不是鱼,怎懂鱼快乐?”庄子反问:“你不是我,你怎知我不懂鱼快乐?”惠子亦反问:“我不是你,当然不懂你;你不是鱼,你当然不懂鱼快乐。全了。”庄子说:“请从头说起。你问‘你怎知鱼快乐?’说这话的人,明知我懂鱼快乐而故意问我。(鱼快乐)我站在这濠桥上,就知道了。”

【评】水里的鱼,究竟快不快乐?相对主义者认为人们不能越殂代疱地替鱼说话,要水里的鱼开口才算数。若然如此,这命题客观上无解,庄/惠主观上无对错,“濠梁之辩”无任何意义。若绝然如此,人们自以为的“如鱼得水”,“鱼水之欢”等等说法,皆纯属一厢自作多情(鱼水情)。这是相对主义解释的其中之一。

解释之二,庄/惠真值关系不成立。离开了“鱼水”的客观绝对,庄子的“鱼快乐”与惠子的质疑,两者不能构成T/F逻辑关系,归纳谁是谁非结论。之三,“濠梁之辩”的条件无论怎样改变(设成:庄子“非知鱼快乐”而惠子“懂鱼快乐”,或两人都“非知鱼快乐”,或都“懂鱼快乐”),都无关宏旨。相对主义认为只有鱼才知道自己快不快乐——这是相对主义的核心观点,当鱼会说话的时候,它的话才“正确”。这种放弃主观判定意识的“伪正确”,在确定人们社会道德伦理言行是否正当时,产生了“政治正确”概念——有人认为这种概念,产生了相对主义悖论,Relativist Fallacy,或Subjectivist Fallacy。

相对主义悖论,用逻辑推导:Claim X is presented. Person A asserts that X may be true for others but is not true for him/her. Therefore A is justified in rejecting X.  (当X被提出,A者说X对他人,或会真实;但对他/她本人,不真实。所以,A者拒绝X正当。) 反过来说,同样悖论。如果把X赋值为“懂鱼快乐”,设惠子为A;那么庄子的“懂鱼快乐”或会真实,但对惠子非真实,所以惠子拒绝X“懂鱼快乐”正当。反过来如果设庄子为A,同样拒绝X“非知鱼快乐”正当;即相对主义认为庄/惠双方正确(并非双赢)。

庄/惠两人不同的“鱼快乐”观,仅是主观性价值(Subjective Value)观点,均不反应“鱼水”的客观性。不承认绝对真理的客观存在,两人说法非但没有矛盾冲突,而且还可以价值互换——用相对主义解释,庄/惠的“濠梁之辩”变成无稽之谈。

国学里分析“濠梁之辩”,不是哲学意义上的讨论。人们欣赏其中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只是欣赏庄子的语言辩才;欣赏他强词把自己认为作辩论前提,把惠子的质问变成无需论证的肯定问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9 08: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8-2 05:09 PM 编辑

(五)

Centuries of unresolved philosophical debate show that there is, in fact, little hope of refuting someone who insists on a thoroughly relativist view of art. We should not expect, for example, to provide a definition of beauty (or some other criterion of artistic excellence) that we can use to prove to all doubters that, say, Mozart’s 40th Symphony is objectively superior as art to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But in practice there is no need for such a proof, since hardly anyone really holds the relativist view. We may say, “You can’t argue about taste,” but when it comes to art we care about, we almost always do.

【译】无果哲学争论数百年表明,驳倒某些坚持全面相对主义艺术观点的人,实际上希望甚微。我们不应期望,比如提出一个美的定义(或其他艺术精品模式),我们用以向所有疑问者证明,说,莫扎特第40交响乐[8]作为艺术,客观上胜过歌曲《我想拉着你的手》[9]。但实践中无需作这样的论证,因为几乎无人真心相守相对主义者观点。我们或说,“你不会争论品味什么,”可当谈及我们关心的艺术时,我们几乎没有不争执。

【注8】莫扎特第40交响乐,1788年作品。

Mozart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V. 550 (I. Molto Allegro)




【注9】《我想拉着你的手》,披头士乐队1963年创作。

The Beatles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23: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8-6 07:43 AM 编辑

(六)

搁下主观“主义”不谈,也不谈艺术客观。莫扎特第40交响乐和披头士《我想拉着你的手》之比,以其文化历史背景而言,可否有一个共识较之优秀?

莫扎特第40交响乐写于1788年7月25日,距今225年。创作这部交响乐的时候,给莫扎特的时间很短,只有几个星期;距他死期(1791)三年。当时莫扎特正陷入“低眉”:奥地利跟奥托曼帝国开战,维也纳人对音乐一时失去兴趣;妻子Constanze身体孱弱;莫扎特跟他朋友Michael Puchberg借钱度日……。这时候,一家娱乐场馆要新张,老板Phillipp Otto要求音乐热闹;莫扎特在两个月内完成了三部交响乐:第39,第40和第41交响乐;其中第40,算是“草率之作”。

今年纽约“莫扎特主题音乐节”(Mostly Mozart Festival),于7月23日-8月24日在林肯艺术中心举行。从1966年8月1日起,该音乐节共历47载,尤以2006年的40周年典庆,暨莫扎特250年诞辰纪念为极盛。


图为音乐节特聘法国指挥家Louis Langrée专场演出。

披头士乐队起于60年代青萍之末,歌曲风格用肢体语言摇摆音乐,求以震荡演唱激情,让兴奋达至无以发挥境界。现在来看,严格来说,披头士还不完全是“摇滚”音乐,但史上前所未有,陷入一种被称之为“披头士狂躁症”(Beatlemania)的精神状态。状态中,演唱者音乐意识放纵反叛,思想自由散发;与之共舞,得狂躁症以传染,以流行音乐。


披头士4人“Twist and Shout”舞姿。

当年,1963年之前,美国人还没染上Fab Four[10]狂躁症;曾拒绝发行披头士音乐作品。当大款唱片公司(Capitol Records)在1963年12月26日,距披头士乐队美国首演不到二周前,匆忙之际推出《我想拉着你的手》。时间不到一个月,唱片售量冲上/冲过百万大关——美国人狂躁症大发,一发不可收拾。

1964年2月7日,披头士乐队首次登陆美洲。9日,披头士第一次在爱德·苏利文电视节目(The Ed Sullivan Show)[11]上亮相,观看人数超过7千3百万;2千3百万家庭;占全美人口之34%,成为当时最高的收视纪录。随后,狂躁症横扫北美大陆——华盛顿体育馆(Washington Coliseum)和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演唱会之后,再上苏利文电视节目,亦有7千万人围观。这次披头士乐队历史上的“狂躁之行”,在音乐史上被誉为“英国人大举入侵”(British Invasion)。

然而到今天,披头士和他们的《我想拉着你的手》终归入历史档案。而历史里的莫扎特依然辉煌,他的第40交响乐仍在盛装演出,成为不朽之作。

【注10】Fab Four,帅哥四人组(Fabulous Foursome)之简称。
【注11】The Ed Sullivan Show,1948-1971,CBS娱乐节目;由Ed Sullivan主持。

点评

《我想拉着你的手》还没归入历史档案呢。  发表于 2013-8-12 01:14 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10: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8-10 08:39 AM 编辑

(七)

For example, fans of popular music may respond to the elitist claims of classical music with a facile relativism. But they abandon this relativism when arguing, say, the comparative merits of the early Beatles and the Rolling Stones. You may, for example, maintain that the Stones were superior to the Beatles (or vice versa) because their music is more complex, less derivative, and has greater emotional range and deeper intellectual content. Here you are putting forward objective standards from which you argue for a band’s superiority. Arguing from such criteria implicitly rejects the view that artistic evaluations are simply matters of personal taste. You are giving reasons for your view that you think others ought to accept.

【译】比如,流行乐迷们可能以浅薄的相对主义,回应精英的古典音乐理论。但当争论谈及早期披头士与滚石乐队[12]之择优时,他们就放弃这种相对主义。例如,你或者坚称当年滚石就强过披头士(或反之亦可以),因为他们音乐更复杂,较少松散,而且有更广阔的感情跨度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这里你提出各种客观性标准,从中为你论证乐队之优越。由此类标准引致争执,意味拒绝这样的观点:艺术评价仅仅是个人品味范围。对于你的观点,你则给予各种理由,以为他人应该接受。

【注12】滚石乐队,英国摇滚乐传奇,1962年成立;英国侵入者之一。

【解】滚石乐队是西方文化里最最叛逆的叛逆者,他们的音乐强烈象征反抗精神;他们的歌曲性格十分倔强,主调嘶声大作;歌词直诉时代青年心里的苦闷,彷徨和绝望——也是蓝调,不是哭诉无力的传统老调。他们用音乐歌声发出怒吼,竭力挣扎,要极力挣脱一切形式的思想枷锁束缚。滚石音乐50年来影响几代人,今天歌声身影依然不屈不挠,怒气依旧。

【评】说披头士离经叛道,他们毕竟还是西装革履,一派英国绅士模样。滚石乐队直情撕下这套“伪装”,干脆伸出他们赤红的舌头,露出他们无所畏惧的赤裸。有认为,说滚石乐队一直跟披头士对着唱(Anti-Beatles)——滚滚如雷的音乐歌声;此话完全靠谱。


这是今年滚石乐队50周年大庆标志。

光看滚石歌曲名字,直觉他们的音乐情绪“有病”;就知道都不是“好鸟”唱的:《让血流吧·Let It Bleed》、《漆他妈黑·Paint It Black》、《劳累困兽·Beast Of Burden》、《目光迷茫(女孩)·Far Away Eyes》、《让我躲躲·Gimme Shelter》、《她冷如霜·She's So Cold》、《惹我发毛·Start Me Up》、《同情魔鬼·Sympathy for the Devil》等等……等等。

但如果把滚石音乐看作下三流说唱,那就大错特错了。大多数滚石作品创作都“事”出有因,感因而发,直抒胸臆,感情不掩其面目之怒恶。《同情魔鬼》词曲作者,滚石主音歌手Mick Jagger说,他的灵感源于上世纪法国诗人Charles Baudelaire,及今世纪初俄国作家Mikhail Bulgakov的文学作品。2012年Jagger告诉BBC,Bulgakov的书是他当年女友Marianne Faithfull介绍的。Marianne拥有英伦和奥匈贵族血统,高眉但失落。79年出版的精品歌集《破烂英语·Broken English》,Faithfull吸毒之后那沙哑低沉的歌声,或许能说明她人生里的一些变化。

请听狂暴摇滚乐/歌曲《混帐完了·Doom And Gloom》。70岁的Jagger还是那么青筋火爆,可说滚石音乐“死期”未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08: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8-10 08:40 AM 编辑

(八)

Further, given the standards fans use to show that their favorites are superior, we can typically show by those same standards that works of high art are overall superior to works of popular art. If the Beatles are better than the Stones in complexity, originality, emotional impact, and intellectual content, then Mozart’s operas are, by those standards, superior to the Beatles’ songs. Similarly, a case for the superiority of one blockbuster movie over another would most likely invoke standards of dramatic power, penetration into character, and quality of dialogue by which almost all blockbuster movies would pale in comparison to Sophocles or Shakespeare.

【译】进一步说,给爱好者予这类标准,用以表明他们的喜爱之优越;我们也可本以这些同等标准证明高雅艺术的作品,全都优于流行艺术的作品。如果说披头士在复杂性,原创性,感觉冲击和思想内容比滚石要好,那么按此种标准,莫扎特歌剧比披头士的歌曲要好。由此类推,情况例如一部轰动大片的卓越,极可能引致戏剧能量,人物深度和对白素质等标准;籍以索福克勒斯[13]或莎士比亚相较,几乎所有轰动大片或都要逊色。

【注13】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406,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

索福克勒斯和莎士比亚都是西方古典里的重磅巨人,超乎我等“烦死”(Fans)量力所能攀附。不敢妄评,还是看点花边的东西吧。



上述者Ted Pappas,文艺评论家,介绍索福克勒斯《厄勒克特拉·Electra》的演出,以及匹兹堡公众剧院(Pittsburgh Public Theater)。下面是犹他州大学,肯因艺术学院(Caine College of the Arts, Utah State University)师生创新的音乐戏剧;把两个同名作品,莎士比亚和门德尔松《仲夏之夜·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搅和成一块,好像还特别有声有色——Not ba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9 16: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看看Reader86回复了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7: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8-14 07:35 AM 编辑

(九)

On reflection, it’s not hard to see why — keeping to the example of music —classical works are in general capable of much higher levels of aesthetic value than popular ones. Compared to a classical composer, someone writing a popular song can utilize only a very small range of musical possibilities: a shorter time span, fewer kinds of instruments, a lower level of virtuosity and a greatly restricted range of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Correspondingly, classical performers are able to supply whatever the composers need for a given piece; popular performers seriously restrict what composers can ask for. Of course, there are sublime works that make minimal performance demands. But constant restriction of resources reduces the opportunities for greater achievement.

【译】鉴此——不难明白为什么,继续用音乐作例子,古典作品总要比流行作品蕴藏更高的美学价值。与古典作家比较,一些人写作流行歌曲仅能使用非常狭窄的音域性能;如很短的时间跨度,很少的乐器种类,造诣水平低下,以及作曲技巧太过局限。与此对应,古典演奏家有能力满足,给予一部作品,无论作曲家何种需要。而流行演奏者严格受制于作曲者能所要求。当然,有些精彩作品对演奏者限制较少,但墨守成规种种,减少了成为辉煌的机会。

【评】请欣赏莫扎特第三提小琴G大调协奏曲(Violin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K. 216),演奏:希拉里·韩(Hilary Hahn),指挥:古斯塔沃·杜达梅尔(Gustavo Dudamel),乐队:德国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Stuttgart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Germany)。



欣赏古典音乐,有如走入荣华精致的艺术博览馆。若深感文化瑰宝的弥足珍贵,唯一绝好去处——金碧辉煌的“卡内基”大厅[14]。这是音乐家成名之“道”,盛传天才音乐家阿瑟·鲁宾斯坦曾指点迷途者:Practice,Practice,Practice。

在神圣的音乐大厅里,“神女”希拉里的演奏优雅可人,如果不是略嫌她在“神”的面前略显拘究。殿堂里的莫扎特音乐,就像陈列在眼前琉璃亮丽的经典文物,里面有艺术的精美,皇家的尊贵,宗教的虔诚;流泻着雅致的艺术史价值,让人感到美不胜收。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此同感。与其漫长中规中矩地呆坐,在巴洛克(Baroque)等级森严的格律里三缄其口,沉默地聆听莫名其妙的天籁之音——能欣赏,这固然高雅。可这也是一种精神洗礼/陶冶;对音乐厅里的“门外汉”,或可能更是苦不堪言的身心折磨。

民主社会最大的幸福感,是人身自由;民主思想最大的优越感,是精神自由;民主音乐最大的快乐感,是心灵自由。不论何种音乐,无论形式和内容如何,究其本质是人权天赋,予以身心自由纵情歌唱。心灵里的喜怒哀乐不但无国界,也不应有制度,更不该有思想权衡,桎梏自己的内心感受。艺术分类——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如果都是来自灵魂里的自主奏鸣,音乐语言总会找到一道彼此沟通的桥梁,相互碰撞而产生谐音;或许,最终产生普天下能共鸣之绝唱。

自由;法国革命先驱罗兰夫人临刑前愤然而说:“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但不自由,足以让人发狂——阿斯特·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的另一首名作,现代古典风格《自由探戈·Libertango》:


表演者:格雷格·安德森(Greg Anderson),伊丽莎白·罗伊(Elizabeth Joy Roe);两人从朱莉亚音乐学院起结成钢琴联手。

【注14】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位于曼哈顿上城7大道,56-57街之间;由上世纪初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捐建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1: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8-13 09:07 AM 编辑

(十)

Looked at this way, the superiority of high art is almost a truism. But, as I write, there come back to me Alex Ross’s words in his 2004 essay, “Listen to This”:

Music is too personal a medium to support an absolute hierarchy of values. The best music is music that persuades us that there is no other music in the world. This morning, for me, it was Sibelius’s Fifth; late last night, Dylan’s “Sad-Eyed Lady of the Lowlands”; tomorrow, it may be something entirely new. I can’t rank my favorite music any more than I can rank my memories. Yet some discerning souls . . . say, in effect, “The music you love is trash. Listen instead to our great, arty music” . . . . They are making little headway with the unconverted because they have forgotten to define the music as something worth loving. If it is worth loving, it must be great; no more need be said.

【译】以此看来,高雅艺术的崇高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当我写的时候,想起2004年亚历克斯·罗斯[15]在他《听听这》的话:

音乐是一种媒质,太个性化而不支持绝对等级价值。最好的音乐是那些让我们相信,世上不存在其他音乐的音乐。于我;今早,是西贝柳斯第5号交响乐[16];昨晚,是迪伦的《洼地里的伤心女人》[17];明日,可能是某些全新作品。我可以罗列记忆,较之,我不能列出我心爱的音乐。却有一些头脑精明的人说,得出来的,“那些你喜欢的音乐是垃圾,过来听我们伟大的,艺术性音乐”……他们以此固执,进展不大。因为他们忘记音乐的定义,是为物之所值所爱。如果物有所值有所爱,无需多说,那一定是伟大的。

【注15】亚历克斯·罗斯,现代美国音乐评论家。
【注16】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1865-1957)的《第5号交响曲降E大调·Symphony No. 5 in E flat major》,是为庆祝他50大寿而作。这天,被芬兰政府尊为国家节日。下面演奏《第5号交响曲》的是挪威奥斯陆爱乐乐团,指挥尤卡-佩卡 萨勒斯蒂。



【注17】《洼地里的伤心女人》是迪伦一时感怀之作;歌词调子里的惆怅,好像谁也唱不过Joan Bae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1: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8-21 07:53 AM 编辑

(十一)

But I am not disagreeing with Ross. We love many works of art for many reasons. The Beatles, for example, attracted people for their catchy melodies, teasing lyrics, cool attitudes, sense of musical adventure, political views, and by now even the memories they evoke. More generally, the popular movies, TV shows, and hit songs of the day will attract simply because they connect to what currently seems most vivid and fascinating; they speak to the “way we live now.” Many of these reasons have little to do with the purely aesthetic qualities of the work. The same can be true of works of high art, which may attract us more as expressions of the artist’s personality or as evocations of a fascinating age than for their aesthetic merit.

【译】但,我不是不同意罗斯。我们喜爱众多艺术作品,有众多原因。比如披头士,吸引人们因为他们的旋律感人,歌词风趣,性格冷傲,乐感前卫,政治观点,直至现在他们仍唤起记忆。更广泛的说,大众电影,电视节目,以及当日热门歌曲的吸引将要简单,因为它们与目前似乎最生动最精彩相关;它们跟“我们现在生活方式”对话。这些因素之中,有好些甚少跟作品的纯美学品质有关系。同样对高雅艺术作品可也是事实;事实上吸引我们的,更多是艺术家的动感个性,或时代精彩召唤,而不是它们的艺术审美。

【评】这样说来说去,好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究竟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欣赏?

艺术之所以艺术,形式上寄托思绪,表征喜怒哀乐;是因为思绪反映形而上内涵和灵性;是存在,但不为现实存在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欣赏艺术,具体而言,揭示这一层思想感情所在,感知灵性中的抽象内容,鉴别艺术精神价值;在心里,化情绪为憾悟。这方面,欣赏音乐要比理解其他形式艺术,更讲究欣赏者自身的艺术素养——高眉琴师伯牙琴声巍巍汤汤,低眉砍柴子期能听出那是高山流水;知音者听到“高山流水”,欣赏的并非高山流水。当听懂了“高山流水”的思想感情,音乐里面的抽象化为生活里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欣赏才可说知音懂乐,欣赏艺术。

欣赏不但品味艺术,而且主观上审美意识。审美是美学批判,不是挑选化妆品,而是形而上审核善恶的个人接受程度。审美没有统一审计标准;每个人的品味不同,审美也就不同,观点因此不同。美与不美,皆是人性里善恶尺度的自我衡量,欣赏亦是一己之见。如果客观上,我们确实不知“鱼之乐”,那么怎样欣赏音乐才可以最大地接近“原版”?

引孔子的《大学之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老夫子说话动辄上纲上线,唬人。不过这里借他之言说明,主观上“音”是否“乐”,是欣赏者心性使然。所谓“正确”欣赏音乐——心灵上极大可能地感知作品的客观真实,极尽所能地“走进”音乐本质。如夫子之言: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过程往复: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这好比从“理解音乐”到“音乐理解”,复而返往:认识由形式达至内容,认识回归根本。当谓之“知本”的时候,“心”与“物”为主客同一性;欣赏音乐,审美便可知“鱼之乐”了。

好的艺术作品,特别是传世经典,内容往往富有人性;但隐藏深厚,不深究不容易欣赏到原旨中的真善美。而生活中的美感,通常是表面的;当反映到艺术里,有时反而是更露骨。所以有些欣赏,得来不知是我们感性,还是她们性感。如果只看到舞台上吉普赛女郎野性撩人,那法国歌剧作家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的名作《卡门·Carmen》的欣赏深度,远不及其三点。

请欣赏在匈牙利艺术节上演的歌剧《卡门·Carmen》(Habanera)片段:



如果看不惯《天鹅湖》的病态美,每年圣诞节时分在纽约Radio City上演的Rockettes,她们丰乳肥臀,看上去更富于健康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08: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8-16 09:58 AM 编辑

(十二)

But another reason to love a work of art is that it has the stunning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ity and depth of Homer’s “Iliad,” the Chartres cathedral, or Bach’s Mass in B minor. My argument is that this distinctively aesthetic valu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ur lives and that works of high art achieve it much more fully than do works of popular art.

【译】热爱(高雅)艺术作品还有另一原因,是作品既有发人深思的哲理和情感上错综复杂,又有荷马《伊利亚特》[18],沙特尔大教堂[19],或者巴赫B小调弥撒[20]的深厚。我力争的,是这种独特的美学价值,在我们生活里,具有非常非常重要意义。而且,高雅艺术作品所成就的,远比流行艺术作品要更为全面。

【注18】荷马《伊利亚特》,古希腊史诗;其中记述特洛伊战争为著名。
【注19】沙特尔大教堂,中世纪哥德式建筑典范;位于法国沙特尔以其名。



【注20】巴赫B小调弥撒曲,巴赫艰深之作;历时25载,直到死前一年(1749)完成;现在乐团演奏全曲也需要2个多小时才唱完。以下是该曲2006年在巴黎圣母院演出的一小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10: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8-19 01:22 PM 编辑

(十三)

What follows from this superiority of high art? Not that all such art is of high quality. An ill-conceived and ill-executed symphony, cathedral, or poetic drama may be as decisively bad as the most inane sitcom or trashy popular song (perhaps worse, precisely because of its pretensions). Nor that popular works cannot achieve high levels of artistic excellence. Nor, finally, that any hour spent on art of lesser aesthetic value is never well spent. There are times when art considerably less than “the best” may better suit our needs.

【译】高雅艺术的优越感之后会有什么?不是所有这样的艺术都具有高尚意义。一部构思糟糕又制作失败的交响曲,教堂,或诗歌戏剧之烂,可如同乏味的电视剧,或垃圾通俗歌曲之最(或有更差劲的,准确原由是故弄虚弦)。不是流行作品就不能达到艺术精品的高度;总之,也不是时间花在美学价值不高的艺术上,就从没出好结果。很多时候,“最好的”艺术在严重失望之时,可能正好对上我们的胃口。

【评】高谈美学价值,走出“卡内基大厅”后,恐怕再难觅知音。《江南风舞·Gangnam Style Dance》的价值何在?像钞票一样,爱它,是因为它流通盛行。传唱这类流行歌曲,心里很难说出有什么意义。这种欣赏不过是一种即兴,用以交流/交换,稍纵即逝之“一夜之情”。

通俗艺术主要是萝卜白菜,流行是它所爱。它的爱,有理而无厘头的多。

但流行音乐里也有许多经典传唱,像披头士的歌曲,谈不上现值。欣赏《我想拉着你的手》那留下来的怀旧,是留恋过去的那一段青涩的“爱”。从受众程度上说,法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的歌比披头士的要广泛,艺术上也成熟,高出许多。辛纳屈的爵士风格浓厚十分难唱,歌声中深沉而又浪漫的情调难以模仿;在他之后仍大有人追崇。2011年,一个干脏活的黑人朗度·尤金·墨菲(Landau Eugene Murphy, Jr.),在大众流行节目《美国能人大赛·America's Got Talent》中,选择了辛纳屈的歌参赛。

初赛,朗度唱《我一直呵护着你·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



决赛,他再唱辛纳屈的《我走的路·My Wa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12: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8-22 01:57 PM 编辑
漫人 发表于 2013-7-19 08:38 PM
回复 retro 的帖子

没有神马uneasy的,这就是文化民主,尽管精英们还是认为有“高雅”和“粗俗”文化的区 ...


在此文完结之前,有点时间回复:主流是个概念,具体像个舞台——你唱罢来我登场;调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民主的优点是海纳百川,好处是有容乃大。缺点坏处,不说都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12: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tro 于 2013-8-22 02:11 PM 编辑

(十四·完)

But the danger for many of us is that love of popular art is so easy, so comfortable, so insisted on by our commercialized environment that the less accessible world of high art is ignored. To some extent, as Ross points out, this is the fault of the way high art currently presents itself (a topic I hope to take up later). But it is also due to the blindness of the lover to any merits the beloved lacks. My argument has tried to show lovers of popular art how much more there is to love.

【译】不过,危险是我们之中许多人太容易爱恋流行艺术,太舒适,因我们商业化环境而太迷执;忽略了高雅艺术世界的少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如罗斯指出,这是目前高雅艺术自我表现方式的过错(这话题我希望以后谈及)。但这也由于恋爱的人盲目,看不到心爱里美的残缺。我一直在争论,试图向热爱流行艺术的人说明,这里有许多许多的可爱。

【解】莎士比亚名言“爱是盲目,而爱者不明”,出自《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Love is blind and lovers cannot see/The pretty follies that themselves commit;……。还有他的十四行诗137开头:Thou blind fool, Love, what dost thou to mine eyes./That they behold, and see not what they see?

【评】古典作品高雅,爱乐价值不菲。欣赏不在时间金钱消费,让音乐沉醉在心灵里,才是享受的最大的呕血成本。当达致这个层次,精神愉悦之至时,欣赏才可说“高山流水”之美,无法言传。但是,也有些旋律简单而优美的作品直接抒发感情,所产生的音乐美不需要深度思想意会。请欣赏门德尔松(mendelssohn)的《乘着歌声的翅膀·On Wings of Song》,由韩国国立艺术大学预科学生演奏:



相对古典之神圣,近代交响乐作品比较接近现实生活。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的音乐,就摈弃了许多传统作法。他的作品入世,更自然地表现人间风俗,车龙水马,七情六欲;用他的话说:“The symphony must be like the world. It must embrace everything.”如《第5交响乐》起首有一段殡葬哀乐,还有《大地之歌·The Song of the Earth》等。

马勒的《大地之歌·The Song of the Earth》,不以无标题的“第九”而命名;里面唐诗意境,见仁见智——洋人说话不算数。请听第一乐章“The Drinking Song of Earth's Misery”,《李白·悲歌行》“悲来乎,悲来乎……”感觉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2 18: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tro 发表于 2013-8-22 12:43 PM
在此文完结之前,有点时间回复:主流是个概念,具体像个舞台——你唱罢来我登场;调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 ...

写完啦?等有时间,再来谈谈我对音乐发展的认识吧。不过这个时间可能比较漫长,而我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总结起来,音乐人的理念就是不断创新。你不创新,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没有立足的地位。莫扎特、贝多芬、马勒等等的作品在当时并不怎么受同时代的人的欢迎,但这么多年下来,大浪淘沙,却为我们留下了真金烁银。当年有好些作品横流的大拿,至今连名字都没人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7 06:40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