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天涯小站 2.0 首页 拾萃 文史阅读 查看内容

黎京:试谈玛雅文明消失之谜 2

2009-5-31 10:11 PM| 发布者: 万达一号| 查看: 873| 评论: 0

摘要: <div align=center><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隶书;><font style=font-size: 20px;>发现玛雅</font></font> <div align=left><font face=Courier New> <font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发现玛雅

     我不清楚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玛雅消失之谜到底指的是什么。因为古往今来玛雅这个民族一直存在于尤卡坦半岛的雨林中,近三百万土著他们同属玛雅语系。大家都是在谈论他们失去的文明,也许文明所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魂,而魂丢了,民族也就好像不复存在了。

     谈消失,最好还是从发现开始。有时人类的执著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如同那个发现米诺斯文明的英国人,不过是从小就沉迷在希腊神话中对米诺斯王朝的描述,而后却在克里特岛上最终发现了米诺斯迷宫。

     早在十九世纪,两个酷爱考古探险的美国人,他们听到了一个传说:

     古代有一位玛雅人的王子,到了一片森林旁边,听到一个顽童说话的声音,那顽童告诉他,森林深处有座城堡,那里的臣民等他去拯救他们。于是,王子披荆斩棘, 进入了可怕的森林之中,果然发现了这座城堡。他进到城里,发现这座城堡的臣民都被女巫的咒语迷住,不省人事,王子见城堡公主非常美丽,却不幸遭此厄运,产 生了怜悯爱慕之心,上前吻了公主的前额,公主经这一吻便苏醒过来,随后宫女和臣民也都慢慢地苏醒过来。从此,这座城堡又"活"了过来,充满了生机。

这片雨林深处的故事引发了奇想,而后就付诸了他们的探秘行动:

1839年的一天,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和弗莱德里克·凯特伍德带着几个印第安人,走进了位于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交界处的喀摩坦山谷丛林里。这两个美国考古探险家此刻恐怕没有想到,他们随后的发现将给世人带来怎样的震撼。
  
早 在到达中美洲这片丛林之前,34岁的斯蒂芬斯就已经是一位颇为活跃的考古爱好者。他爱好古物,喜欢搜集一切古老民族的文物。他狂热地在近东、中东等地从事 着考古活动,先后去过埃及、阿拉伯、巴勒斯坦以及希腊和土耳其等国家。然而,这一切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的职业与考古没有一点关系,他是一名律师。直到 32岁出版了两本游记之后,他才真正放弃律师职业,转而一门心思地收集、研究有关古玛雅文化的一切资料,并为深入中美洲的原始森林做着准备工作——这一切 仅仅始于他在偶然间阅读到的一份枯燥的军事报告,这份报告说在18世纪初,有人曾在洪都拉斯的丛林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而一百多年过去了,它依然 静静地伫立在当地,没有人去打搅,因为人们已把它遗忘了——斯蒂芬斯读到这里,当即决定无论如何要再次找到它。  
斯蒂芬斯的资料搜集工作进行得 并不顺利,因为当初西班牙人征服拉丁美洲的过程也是对当地文明进行毁灭的过程,而且他们带回来的有限的资料也都没有公开过。不过幸好,斯蒂芬斯碰到了一起 远征最理想的搭档,弥补了资料的不足,他就是绘图员弗莱德里克·凯特伍德。凯特伍德和斯蒂芬斯一样,喜欢游历和探险,去过很多地方。两人一见面就相当投 缘,都对那沉睡在密林深处的城市充满了向往。 

还有一点值得高兴的是,正当两人为这次远行积极准备时,斯蒂芬斯意外得到了一个美国驻中美洲代办的职务。这就是说美国政府将为他们负担大部分的开支。尽管这一时期危地马拉正处于战乱时期,两人还是义无反顾地踏进了这片原始森林之中。 
 
行程似乎比想像的还要糟糕,在走进丛林的第一天,他们一行人就被一伙不明身份的暴徒劫持了。在黑洞洞的枪口下胆战心惊地度过了两天两夜之后,还是斯蒂芬斯唬人的身份救了他们。那些暴徒最终把他们放了。  
摆 脱困境之后,他们继续在森林中前行。那森林遮天蔽日,白昼都不辨途径。驮行李的骡子还时不时地掉进泥沼里,直陷到腹部,要费好大的劲才能拉出来。天气也闷 热不堪,蚊子成群,荆棘遍布,每走一步都很艰难。人在这片森林中前行,不仅体力消耗巨大,而且视觉、听觉也会变得恍惚,加之时不时的野兽呻吟和仿佛永远走 不出去的幽深,对人心理也造成了强烈的压迫感和恐惧感。此外,这片原始大森林似乎自古以来就没人踏入过,谁又能相信这中间会无故地藏着一个巨大的石头建筑 呢?
  
“我们难以看清10码以外的任何地方,下一步会探到什么,我们心中一点数也没有。”斯蒂芬斯后来写道,“应该说,不论我自己或者凯特伍德都没有信心了。到达科潘时,我们并没有预计会发现奇迹,充其量只是抱着希望而已。”
  
然而奇迹真的在经历千难万险之后出现了。他们果真在丛林深处发现了科潘古城遗址,发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未发掘的处女地。” 斯蒂芬斯后来写道:“语言不足以描述我探寻这些废墟的热忱。有一次,我们停下来清理覆盖在一座纪念碑上的树枝和藤蔓,继续在周围挖掘时,又发现地面上只露 出一角的雕像。印第安人把它一点点挖了出来,我全神贯注,紧张得忘记了呼吸。一只眼睛、一个耳朵、一只脚或是一只手露了出来。当砍刀接触到雕像发出清脆的 声响时,我推开印第安人,亲自用手清理。” 借着热忱,斯蒂芬斯从早到晚不停地带领着一帮印第安雇工四处挖掘着。凯特伍德也忙忙碌碌地画着他以前从来没画过的东西。
  
毫 无疑问,这是一座荒废已久的古城。斯蒂芬斯一行在这里发现了数不胜数的石雕、碑铭、古墙、阶梯和高台,还发现了一座高达96英尺的金字塔。站在金字塔上, 放眼海洋一般的森林,有一种头晕目眩、恍然世外的感觉。这个古城让人分外迷惑。这一切是什么人建造的?怎样建造的?斯蒂芬斯断定,这一切必定是由一个强大 的民族所为。有趣的是,斯蒂芬斯仅花了50美元,就从印第安人手里把这座古城买了下来。
  
科 潘古城是斯蒂芬斯和凯特伍德发现的第一处玛雅人的遗址,后来他们又继续向危地马拉腹地深入,并在齐亚帕斯和尤加坦等地看到了更多风格相近的古城废墟。同时 他们也注意到这些废墟的石头上镌刻着的是同一类象形文字。斯蒂芬斯和凯特伍德据此断定:“整个地区一度居住过同一个民族,他们讲同一种语言,至少,他们的 书写形式是一样的。”玛雅是当地的一个地名,因而这个民族被称为玛雅人。

1842 年,斯蒂芬斯出版了著作《中美洲齐亚帕斯和尤卡坦纪事》。不久之后,凯特伍德的《尤卡坦旅途见闻》也出版了。两部作品立刻引起轰动,从学术界到普通民众, 大家都在纷纷议论着这些新发现,一时间掀起了一股“玛雅热”。斯蒂芬斯和凯特伍德两人的作品也一版再版,并被译成多国文字。斯蒂芬斯还因此而被誉为古玛雅 文化的发现者。(转载:金诺人文网站)

     从此,人类经过多年的探险考察后,在尤卡坦雨林中发现了更多的玛雅城市的古迹,也发现了玛雅人的迁途。玛雅城市建筑最初是在半岛南部的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 的高地雨林中,特别是科潘,那里曾经是玛雅的中心,可是在公元800年到900年间(古典期),人们纷纷离开了城市,迁往北部平原。对于这次迁徙众说纷 纭,也是想通过对玛雅离开故土的研究发现更多玛雅文明突然消失的线索。总的来说归于以下几点,但谁也没有充分证据来确定结论的真实性。

     生态破坏。 这里要提到的是玛雅人与玉米的关系。考古学发现,玛雅人有7000年种植玉米的历史,这个发现不能说是不惊人的。他们的耕作形式一直持续到了近代。刀耕火 种这一远古时代人们最古老的农耕作业,为玛雅的生命延续创造着粮食。但是,由于雨林土地的贫瘠,只能用烧荒后的草木灰维持庄稼的养分,这显然是不够的。所 以开垦出来的农田也只能维持两年的耕作。这就需要选择另一块适合种植的地方,重复着繁劳的农耕。首先要在雨林中砍伐出一块可以维持人们生活的荒地,等到来 年那些树木干枯后,在适当的时候点火,点种。等玉米发芽后,再不断锄草。雨林里很适合荒草的生长,如果不及时清理,很快就会把玉米地覆盖,影响收成。看到 一篇关于墨西哥农业的报道,里面讲到美国农业科学家试图帮助玛雅地区的农民利用科学的方法种植玉米,可是经过科学考察和实验发现,玛雅人传统的耕作形式是 最佳选择。

     有人以此来分析,认为如此大面积的破坏雨林,造成了生物链的失调,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雨林里不再适合继续生存,这是造成玛雅人离开故土的直接原因。但是 这点也被否定了。因为通过考古研究发现,玛雅的农耕实际上对生态的破坏是很小的。因为虽然农田被放弃了,但是那里很快就会被野生植物覆盖,用不了多久就会 恢复原样。而玛雅人放弃城市,突然离去显示出是在同一时期,不同的城市。所以说,生态破坏似乎也不能成为玛雅人弃城的主要依据。

    气候变化。近年来一些国家的气象学专家们,通过不断测定发现,在玛雅地区发生过一次持续百年的大旱,下面是我找到的有关报道:

新一期的南方周末发表文章指出,根据科学家利用地质沉积物的最新研究结果,持续100多年的干旱,加上公元810年、860年的大旱,把整个玛雅社会推向了危机的边缘,而公元910年的第三次大旱,则可能给了玛雅文明致命一击。
 ……
这些假说中,气候巨变——具体说,就是大旱——导致玛雅文明的衰落也是引人注目的假说之一。里查德森·吉尔或许是最早提出这个假说的人。吉尔曾是得克萨斯州的一位银行家,后因银行不景气,就改行研究他喜爱的考古学。几十年来,吉尔拼命寻找证据,但他只找到了一些间接证据。

 2001年,一份直接证据终于出现了。佛罗里达大学的大卫·霍德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墨西哥找到了一份气候记录。

  寻找古代气候的详细记录是一件麻烦事。玛雅人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气象台,即便有过气候记录,恐怕也遗失了。霍德尔等人找到的是自然的地质记录,而不是一份用 玛雅语或其他语言写成的书。随着岁月的流逝,气候变化的证据——各种化学物质———一层层地沉淀在湖底,等待有一天科学家的仔细阅读,而这一天终于到来 了。

 科学家使用氧的同位素和石膏(硫酸钙)作为指示气候变化的物质。如果气候干燥,降雨减少,那么湖水的蒸发就会大大超过降水的补充。这样,这个时期沉积在湖底的硫酸钙等物质的含量就会增加。只要一层层地测量硫酸钙的浓度,科学家就能“读出”过去年代降雨量的变化。

  霍德尔等人挖出了尤卡坦半岛中央一个湖泊底部的沉积物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测量一个长1.9米的沉积物样本,可以得到2000多年以来气候的大致变化趋势。 霍德尔发现,这个地区大约每隔206年就会发生干旱。考察玛雅人的历史,就会发现在一些“世纪干旱”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例如停止建 造纪念碑、城市被遗弃等等。这表明气候的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到玛雅文明的发展。在测量了另一块精确程度比较低的沉积物样品之后,霍德尔还发现,公元750年 至800年,这个地区发生了7000年中最严重的干旱。

 通过研究树木年轮中碳14含量的变化,霍德尔还发现,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206年)与尤卡坦半岛干旱的周期基本同步。太阳是玛雅人的崇拜物之一,然而霍德尔的研究却使这种崇拜带上了讽刺色彩:很可能正是太阳的活动带来了干旱。
  ……
 杰拉尔德·豪格等人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进一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气候变化如何促使玛雅文明衰落的图景。豪格是一位瑞士科学家,在德国波茨坦大学做研究。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同样使用地质沉积物研究玛雅文明的衰落,但是地点与方式都与霍德尔不同。

 豪格使用了委内瑞拉北部Cariaco盆地挖出的沉积物。这个盆地在加勒比海的南边,而玛雅人居住的尤卡坦半岛在加勒比海的西北方向,两地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豪格发现,两地的气候变化规律大致相同,Cariaco盆地的气候也就代表了玛雅人居住地的气候。

 这次,豪格选择了沉积物中的钛元素,而不是硫酸钙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与以前的研究相比,钛元素反映气候变化的分辨率能够达到几个月,而不是几年。

 根据钛元素含量的变化,科学家发现,公元200年的一次干旱造成了前古典期玛雅文明的一次衰退。然后,从公元9世纪(亦即玛雅文明的顶峰)开始,一场持续100多年的干旱主宰了加勒比海地区。

  玛雅人的社会结构在干旱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他们的农业——主要是种植玉米——依赖水资源,而他们能够获得的水源有限。专家估计,玛雅人贮存的雨水、湖泊、 河流的水以及地下水只能维持18个月的时间。更详细的研究表明,在这干旱的100年中,公元810年、860年和910年左右发生了三次最严重的旱灾,持 续时间分别为9年、3年和6年。

  这三次最严重旱灾的发生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我们或许可以想象这样一幕悲惨情景:从公元9世纪初开始,降雨量就变得稀少起来。在 几乎滴雨未降的大旱之年,玛雅人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枯竭,玉米的收成锐减,对食物的争夺加剧……社会开始崩溃。玛雅人聚集的城市规模越大,对水资源的依赖也 就越大,于是大城市首先被玛雅人放弃了,随后是中小城市。

持续100多年的干旱,加上公元810年、860年的大旱,把整个玛雅文明推向了危机的边缘,而公元910年的大旱则可能给玛雅文明以致命一击。据《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豪格认为,“如果他们多捱上两年,说不定就会幸存下来,但是他们怎么知道干旱什么时候结束呢?”

亚 利桑那大学的玛雅学专家卡尔伯特认为,豪格等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看上去可信的解释。但正如一些考古学家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并不是造成玛雅文明衰落的惟一因 素。在他们看来,玛雅文明的衰落或许更为复杂。就在去年10月,《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破译玛雅文字的文章。文章认为,当时两大城邦之间的战争可能 引起了后来玛雅文明的衰退。

  从某种意义上,气候变化可以被看成是玛雅文明衰退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不会对生活在森林中的人产生太大的影响,”豪格在给笔者的一封电子邮件里 说,“然而,玛雅人已经酿成的环境问题(环境退化、土壤侵蚀等),使得过度繁衍的人口极易受到气候和干旱的威胁……气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近几年来,对古气候的研究已经初步揭示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如公元前22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阿卡德帝国的迁徙、16世纪末美洲新大陆第一块永久殖民地被放弃的原因等。毫无疑问,玛雅文明也是古气候学家目前的研究对象之一。

没有一个考古学模型能够描述像玛雅文明衰退这样复杂的现象。豪格认为,这场古气候学家对考古学家的竞赛中,赢家应该是综合各方面观点、进行科学探讨的学者。“秘密还没有解开,”豪格说,“但是我们迈出了一大步。”  (稿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 李强)

外族侵略。在这方面看到的资料很少,也许是由于证据实在缺乏的原因。后古典时期托尔托克人对玛雅地区的侵占,和后来在中部的阿兹特克人与玛雅的战争,导致了双方文明的颓败,以至于西班牙人来后,虽然当地土著抗争了百年,最终还是失败了。
 
     即便是阿兹特克人与玛雅多年来的征战,也不过是在争夺土地资源,但文明是不可能消失的,因为他们之间在文化上的联系是互为渗透,相互影响的。即使也许后来 玛雅被阿兹特克人所征服,但他们的文明很有可能被另一个民族所延续,也许随着历史不断翻新,会在原有文明的基础之上更加完善、完美。所以外族侵略(这里的 外族侵略是指墨西哥本土部族之间的战争)使得玛雅文明没落消失是不可能的假说。

最新评论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7 07:07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