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天涯小站 2.0 首页 拾萃 文史阅读 查看内容

杜欣欣:华年盛世已去,何人吹笛到天明?

2009-3-4 11:00 PM| 发布者: 昨夜雨| 查看: 622| 评论: 0

摘要: 圣诞节时,从朋友处带回一些明报月刊的旧刊。昨天翻了翻,读到倪匡去年八月写的《长沟流月去无声》。该文是回忆三毛的,想来明报近刊亦有追忆粱羽生之作了

圣诞节时,从朋友处带回一些明报月刊的旧刊。昨天翻了翻,读到倪匡去年八月写的《长沟流月去无声》。该文是回忆三毛的,想来明报近刊亦有追忆粱羽生之作了。作者是谁?不想去猜了。

倪文中只提到三两事,却是件件有趣。其一在香港。某年倪与三毛步出香港机场,三五少女粉丝围住要求签名。三毛见倪大侠被冷落而于心不忍,遂介绍道:“这位也是作家...。”话语未落,诸女“扁嘴翻眼,一幅不屑模样,呼啸散去。”倪大侠又是何等人物?他以“模样可爱有趣”,哈哈大笑对之。三毛自觉不好意思:“怎么这样子?”倪答:“正是这样子。”

其二是在台北的座谈会。与会者自报家门,个个为博士硕士。轮到倪大侠则是初中毕业,“场面多少有些尴尬”。三毛在其之后,大声自报“小学毕业”。估计那会儿博士后稀缺,博导大师之衔尚未出笼,否则不妨自报家门为“烈士”也不错  ,士中之士(king of kings)啊  。参加座谈会而至场面尴尬,想来大侠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幸有体贴的三毛挺身相“救”,也是一段佳话。

其三是台北的某夜。倪等一干人马在天母古龙家聚会,三毛站在巴台旁,背对着众人打电话。她“藕背如雪”,身姿摇曳,诱得古倪两侠心动,直想上去,“一边一个,咬一口”。三毛觉察:“好啊,你们两个,须有一个要了我!”于是两位大侠以“石头剪子布”较量。据倪说,因稔熟于此,三人才有“生死之约”一说。古龙先去,后三毛,再倪匡(我不是坏意,但总有那么一天)。不知其魂能遇否?然而,即便三魂曾聚,明界又如何得知?

写至此,想起两件事,女文人之间是否有过生死相约?我还没找到先例  。其次,倪亦提及“怀悲读三毛,好像可以得到更多。”人间自有好事者,三毛的八卦也颇多,印象最深的是根本无荷西那个人,她的沙漠生活也绝非玫瑰色。古龙倪匡写的故事离现实更远。多年前,有个朋友很迷金庸。可谓武侠书随身带,有空就读起来。此人于70年代自台湾来美,得南加大博士之后,一直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照我看生活颇尽人意。我非武侠迷,不大理解何以迷至如此,他对我说:“中间隔个太平洋,到处都是一个样。”不好断定写离现实较远者是软弱还是坚强,然阅世久矣,说愁或不说,或强说,多少还是能看出来,估计写字人中患忧郁症者亦不少。有人选择宗教作安慰剂,有人选择写字作安慰剂,慰己慰人。我较偏爱写美好的东西,避开不美的。倪古大侠避世,三毛避世,何以我避不得?

听说粱羽生熟读唐宋诗词,武侠书写者的古文功底大致都不弱。现录陈与义《临江仙》于下,词美,但用简体字书写总不大美,特别是那个“沟”字。

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睛。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最新评论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7 02:19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