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天涯小站 2.0 首页 拾萃 文史阅读 查看内容

mist: 韶华不再——读“长恨歌”有感

2009-2-16 11:00 PM| 发布者: 昨夜雨| 查看: 556| 评论: 0

摘要: 王琦瑶,一个旧上海的中学生,因为在48年的选美比赛中被选为“上海三小姐” ,从此有了不比常人的生活经历

王琦瑶,一个旧上海的中学生,因为在48年的选美比赛中被选为“上海三小姐” ,从此有了不比常人的生活经历。

这是个有着精致长相打扮起来楚楚动人的的女学生,因为选美,18岁时成了国民党政要的“金丝雀” 。没有几个月,便因时局的交替而成为无着无落的孤身寡人。自食其力后,倒也过着一份平静的生活。因为认识了公私合营的资本家的太太,从此和几个有钱有闲的人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她这时已是能将红烧烤麸,芹菜豆腐干等家常小菜作出一种贴心一种精致的能干的少妇。和其中的一位退休资本家的公子相爱并怀孕,可却因不门当户对而不能嫁给这位公子。勾引一位叫莎沙的中俄混血儿以利用他的好出身来达到流产的目的,却因莎沙的临时缺席而保住了胎儿。碰到了选美时就追求她的程先生,在孕期和坐月子期间被程先生照顾着,但程先生因为要她完整的爱而拒绝了她的示爱。八十年代了,女儿结婚了,这时怀旧成了社会的时尚。王琦瑶这时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可却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因为只有她是见过旧上海十里洋场的大场面的,她的优雅的风韵和过去场面的见识让她成了集会上的中心。她给年轻人讲滚边的旗袍,跳正宗的交际舞。。。直到遇到一个叫“老克腊”* 的年轻人。。。

没有华丽的文笔,王安忆的小说是那种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从容不迫的一个个粉墨登场,在各种细节的衬托下向读者走来。王安忆不惜用大段篇幅为读者画着上海的风土人情,将她笔下的人物用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包裹起来呈现给读者。她一笔一笔描着这些人物的姿态,心情和想法,甚至不忌讳一词多用。只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中的一句“不思量,自难忘” 便前后使用了三次。

不同于以往看到有关上海的小说和电影,这部小说跨越了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时间。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小说主人公王琦瑶也是个不懂政治不关心周围发生了什么的女性。但是,历史事件对小说中人物的影响是通过具体事情来体现的。比如,酷爱摄影的程先生在文革中被污为特务而自杀;六十年代初期困难时期,大家为吃不饱饭而发愁,就连退休资本家康明逊一家也要每天到西餐厅排队才能吃到好吃的。。。

你挑了个周末,那是不用上班的日子,没有工作的压力。打开一包瓜子,沏一杯清茶,你翻开了这本小说,随着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去体会新旧上海的独特魅力。没有大起大落以及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非得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到了做饭的时间了,可以放下书去做一顿你计划中的饭;读到某个章节,你甚至可以放下书,去到春阳照耀的户外骑一圈自行车。然后你回来,这本书还静静地躺在咖啡桌上,书中的人物还在慢慢地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看似普通的生活。

刚打开这本小说,会有看不下去的感觉。只“弄堂” ,“闺阁” 和“鸽子” 等这些纯景物的描写便占据了几乎一章的篇幅。但看完全书,体会到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景和物实际上是上海整个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男性读者不会对这类小说感兴趣,即使女性读者也不一定有耐心看下去:这都是什么婆婆妈妈的事情啊,又与我何干?可一旦耐着性子读下去,你会看到女学生之间微妙的勾心斗角的情谊和成人后的友谊;看到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爱情;看到既是母女又是竞争者的复杂心理;看到二代人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有的地方,你必须在那里生活过,亲自体验过春夏秋冬的变化才会对它产生感情。王安忆的这本“长恨歌” 也许更适合在上海生活过的尤其是有些背景的读者,他们或许可以从中读出一种沧桑一声叹息。

写于 4/18/2005晚11:04。

最新评论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7 08:54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