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在闲地诗会曾有一贴, 向大家推荐芳华的"岁月的剪影". 芳华曾说, "我找出他写的八首诗,也许你就能一窥那时代人的悲伤了。 这八首我曾在某年的情人节时贴在西递...". 又快是"情人节"了, 看那首"三十九年春于香港送妻子还乡"依旧能感受到那种"刻骨铭心". 那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 我这一代人, 甚至我的上一代, 接受的是完全不同的教育. 芳华曾说, "我找出父亲的诗集,挑出几首'沦陷'前后写的诗,你可以像拼图般,让那段历史'现场重建'". "三十九年春于香港", 应该就是1950年在香港的"调景岭"上作"万千垢面蓬头客,尽是精忠护国人"的日子. 作者当时从大陆撤退. 但"撤退"的开始应该是从"撤守"的"塘沽". 芳华给出的那几首“沦陷”前后写的诗里的第一首是, "北戴河战役 三十七年于山海关", 接着就是"秦榆塘沽撤守 三十七年冬于山东长山岛". 在"三十九年于香港调景岭"悼念"王春晖将军"之前的那首诗是"长山岛度岁 三十七年除夕". 不知道是否之间还有一些. 但借助于这有限的信息, 也能把当时的"现场"略为"重建". 让我们暂时回到"国共相争"的年代. 当年, 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间发生的战事, 在大陆叫"辽沈战役". 以前张正隆写有一本"血红雪白", 讲的就是那段故事. 那本书一度畅销, 最后被查禁. "辽沈战役", 共产党一方的统帅是毛泽东(1893-1976), 主将是林彪(1907-1971); 国民党一方的统帅是蒋介石(1887—1975), 主将是卫立煌(1897-1960). 整个战役一般被分为三个阶段: 以夺取锦州为标志, 从战役打响, 塔山阻击, 到夺取锦州, 再到逼迫长春守军投降, 是第一阶段. 共军取得战略上的完全胜利. 我甚至一度以为"疯狂人海尸横野"(北戴河战役 三十七年于山海关)是讲"塔山阻击". 大陆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里, 林彪一句"我不要伤亡数字, 只要塔山", 成了那场战斗最好的注释. 当年, 面对共军的"人海战术", "血红雪白"里讲, 国军也杀红了眼, 又出现了营团长带头冲锋的场面. 带头冲锋的长官, 我能记得的是台儿庄里西北军31师池峰城(1903—1955)师长, 那是当年对日本鬼子. 他的赤膊上阵, 孙连仲(1893-1990)将军和池峰城将军之间的那次通话, 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但这里明明讲的是"北戴河战役"(三十七年于山海关). "辽沈战役"的第三阶段, 以沈阳"解放", 11月2日共军占领营口结束. 史载, 当时国军第五十二军一部从海上撤往葫芦岛. 五十二军没有被全歼, 据说毛泽东很遗憾-他的胃口大得很, 即使刚吃完廖耀湘(1906-1968)的西进兵团. 五十二军军长刘玉章[1]是最后一批搭乘军舰离开的. 当时, 共军的炮弹已经落在了港内, 连刘自己的卫队都来不及登船-害得久经沙场的老将刘玉章在军舰上痛哭流涕. 其实, 锦州的失守, 就彻底确定了东北国军的命运. 一周后, 向东攻击塔山力解锦州之围的侯镜如(1902-1994)东进兵团, 连同营口撤回的刘玉章52军残部, 由杜聿明[2]统一指挥下, 在葫芦岛乘船撤退. 在总共5个军12个师里, 第37军,及原东北"剿总"序列的52军和54军被撤至长江一线. 其中第62军92军和独立第95师是原华北傅作义(1895—1974)的部队, 撤往秦皇岛(后驻扎天津), 随后参加了后来的"平津战役". 对国军来说, 战事并不顺利. 次年初, 天津陷落. 据守塘沽的国军第十七兵团部及第87军等5个师共5万余人,于1949年1月17日乘船南撤. "苦战塘沽渡海湾"(秦榆塘沽撤守), 应该指的就是这次撤退. 撤退的路线包括山东蓬莱长山岛. 秦榆, 塘沽, 山东长山, ... 可以查到, 1949年3月22日,秦榆市改称秦皇岛市, 一如后来北平改回了北京. 根据作者"三十七年除夕"写的"长山岛度岁", 结合"1949年春节的除夕, 即1949年1月28日"[3], 可以推知1月17日"塘沽撤守"的部队1月28日还在长山. "烽烟惊岁暮,愁怅海天悠". 作者当时不知道, 他一年后更撤到了香港"调景岭". 他更不会知道, 在那里经历了和妻子的生离死别之后, 从此去了离大陆更远的台湾. "有缘却是总无缘,一别与今十五年"(五十三年七夕忆妻) 那一湾海水啊. NOTE 1. 刘玉章(1903-1981), 陆军中将, 关麟征系52军军长. 后来率部撤退到台湾, 曾是金门守军司令(也是当年郝柏村的顶头上司), 号称"三干将军", 在1970年晋升陆军一级上将后退役. 2. 杜聿明(1904-1981), 陆军中将. 1945年10月任东北九省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 1948年6月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 9月再转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 同年11月6日, 淮海战役开始后, 转回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 直到次年初被俘. 杜在中共新华社发布的"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里列第三十六号. 3. "1949年春节:国共双方停止炮击让对方过平安年"(马承钧, 金羊网, 2009年02月06日)一文里, 提到"1949年2月2日, 农历正月初五". 题后, 芳华的父亲当年是否在傅作义的华北部队, 本文没有定论. 一代名将傅作义后来接受"和平改编", 他把自己的部队送出去了. 但他可能还有一些部下连同当时的国军嫡系去了台湾. 六十年后, 这其实不重要. 附文中提到的芳华父亲的几首诗: 1. 北戴河战役 三十七年于山海关 避暑仙乡北戴河,风高月黑动金戈 疯狂人海尸横野,断壁残垣奏凯歌 2. 秦榆塘沽撤守 三十七年冬于山东长山岛 风声鹤唳弃名关,苦战塘沽渡海湾 冲破重重骇浪险,安然无恙到长山。 (长山岛属山东蓬莱县) 3. 长山岛度岁 三十七年除夕 战乱临孤岛,凄凉似野鸥, 烽烟惊岁暮,愁怅海天悠。 4. 流亡寄怀 三十九年于香港调景岭三首其二 艰险投荒不帝秦,情甘嗟食作流民。 万千垢面蓬头客,尽是精忠护国人。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