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旧作草就于贤弟的 第五届联环诗会,写过之后还贴到文中提到的“ 百花园”一线。因为时过境迁,所以这次对一些背景内容稍加订正补充。
从王维的《鸟鸣涧》说起
昨夜雨
王维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一. 名诗英译种种
这首千古传诵的古诗被一再译成外文,自然也包括英文。皖西学院外语系教师刘军在一篇题为《论诗歌翻译中的英汉语词义和语篇的结构差异及其表现》(2003年第19卷第6期)的论文中,就收录了以下三篇译文:
译文1:
Bird-Chirpping Hollow
The light beams of the moon on the earth softly rain, The night is quiet, the spring mount empty, The moon’s up-rise the birds doth frighten To cry now and then in the springtide hollow. (许渊冲 译, 1995,《唐宋诗一百五十首》)
译文 2:
The Dale of Singing Birds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When night comes, hills dissolve in the void. The rising moon arouses birds to sing; 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 (孙大雨 译, 1997,《古诗文英译集》)
译文 3:
Bird-Singing Stream
Man at leisure. Cassia flowers fall. Quiet night. Spring mountain is empty. Moon rises. Startles--a mountain bird. It sings at times in the spring stream (Wai-Lim Yip 译,1993, Hiding in the Universe ; Poems by Wang Wei. )
这里的出处显然有误。据我所知,第二首才是北大的许渊冲教授翻译的。许教授后来在他的《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一书中,也收录了这首诗的译文。他在一次被采访中还特地说道,
“至于深化的方法,我可以举一个王维《鸟鸣涧》的‘人闲桂花落’和‘时鸣春涧中’。 ‘桂花落’一般说是秋天,怎么说‘春涧’呢?我译成‘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使涧充满了春意, 这就可以说是深化了。”
这里还有一首译文,我还没有找到译者:
The Gully of Twittering Birds --- Wang Wei
Idly I watch the cassia petals fall; Silent the night and empty the spring hills; The rising moon startles the mountain birds; Which twitter fitfully in the spring gully.
二. 开在春天的桂花
许渊冲教授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一般说是秋天花开花落的桂花,为什么在王维的笔下却成了春天的景象呢?于是,他选了一个双关的词,“spring”,等于把“春天”的时间概念婉转地带了过去。
王维写完这首诗之后,又过了一千多年。这世界上出了一个万维网,网上出了个叫西恩地的坛子。一日无事,一个喜爱桂花的八月风网友在这个坛子上发 了个有关桂花的帖子,咏叹故乡的桂花。帖子一出,跟者甚众。有广见博识者告知美国也有桂花,而且图文并茂,美不胜收。唯一不同,就是美国的桂花开在冬春之际,商店挂的标签上说是“sweet olive”(甜橄榄?)。
按说这美国的桂花与唐朝的王维有何相干呢?你不妨看看我的脑筋急转弯——
诗会前会长路过网友最近刚刚贴出《春江花月夜新解》一篇。其中提到,“诗人虽生在初唐,也知道网友们的心事。”所以,路过妙笔一番,《春江花月夜》也就被解读成寄语西恩地网友的预言与倾吐。拜读之余,风雨突然悟出这么个道理,既然唐朝的诗人张若虚可以评点网友,为什么我就不能让王维老兄远渡重洋呢?
这么一想,风雨觉得不妨提出这么几点假说:
1. 唐朝时并没有开在冬春之际的的桂花。但是唐朝的王维曾出过洋,见过海外的号称为“甜橄榄”的桂花。写这首诗的时候,可能身在海外,也可能是个“海龟”。
2. 唐朝时的桂花也有开在冬春之际的,只是现在绝种了。但是这绝种了的桂花却被威尼斯的马可·波罗或者无名的阿拉伯商人带到海外,最后流传到了美国,成了甜橄榄。
3. 唐朝时的桂花也有开在冬春之际的,只是现在绝种了。而海外的甜橄榄,碰巧和唐朝时的桂花一样罢了。
4. 王维所写的景象,根本就没有现实根据。只是海外的甜橄榄,碰巧和王维的描述一样罢了。
显然,许教授在翻译本诗时所作的技术处理,可能内心里对王维所描述的景象有疑问,所以才有“深化”一说。可是如果许教授知道了这世上真的还有开在冬春之际的的桂花,会不会又是另外一种译法呢?还要不要作"深化"加工呢?
三. 两种“桂”花?
诸位,看到这里,您也许注意到了,在上面引的这些译文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桂花”,即osmanthus blooms和cassia flowers/petals。
风雨经过一番考证,觉得后者可能有误。
Osmanthus fragrans是桂花,木樨科植物(Oleaceae)。
Cassia cinnamon(或称Cinnamon cassia)是肉桂,樟科植物(Lauraceae)。
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用的“桂皮”,“桂叶”,是来自于“肉桂”树。虽然,我们在平日的烹调中也可以用“桂花”树的树叶,以达到类似的芬香效果。但是我们平时欣赏的桂花,却不是长在“肉桂”树上的。
在汉语中,同一个字往往可以用在不同的地方,代表不同科目的植物。像“米兰”,“白玉兰”,“蟹脚兰”,“君子兰”等中的“兰”,实际上只是表达“赏花植物”的含义,如果都翻译成orchid,那就错了。“肉桂”与“桂花”,同一个“桂”字,甚至有相近的芬香,但仍不应混为一谈。
至于上文中的“甜橄榄”一词,只是风雨开了植物标签一个玩笑而已。“sweet olea”,或者“sweet olive”,都是“sweet oleaceae”一词的变异。
最后,贴一幅“肉桂”的照片。至于桂花的图片,《百花园》里已有不少了。相信诸位可以很容易辨别“肉桂”与“桂花”的异同。

那么,肉桂的花期究竟是在什么季节呢?根据资料,有的说是1-3月,也有的说是6-8月。孰对孰误,尚有待考。
无论如何,我宁可相信王维欣赏的是“桂花”,而不是“肉桂”。我也宁可相信唐朝有冬春之际开花的“桂花”。
2004年2月15日初草 2011年5月23日修改
本文内容由 昨夜雨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