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天涯小站 2.0 首页 拾萃 文史阅读 查看内容

无疆行者:歪眼看三国(一)

2009-5-5 11:57 PM| 发布者: 星光| 查看: 630| 评论: 0

摘要:    </DIV> 我本来不想讨论这个排名问题. 一是演义的小说, 本来就有太多虚构的成份, 凭想象或喜好来写而已; 二是, 古代的战争,

 

 
我本来不想讨论这个"排名"问题. 一是"演义"的小说, 本来就有太多虚构的成份, 凭想象或喜好来写而已; 二是, 古代的战争, 虽然个人的"勇武"在许多场合也起作用, 但毕竟将军的谋略, 后勤的保证, 士兵的组织, 训练, 装备, 等等, 都起很大的作用.
 
所以, 与其谈论"关张赵马黄", 不如看看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或称曹魏五虎将, 见注1). 不说乐进于禁, 单象张辽, 徐晃及张郃, 阵前骁勇之外, 兼具文幍武略, 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 尤其是二张里的张辽, "白门楼"后, 一路跟随"魏武"建功立业, 后来更是东吴之大患(记得"威镇逍遥津"吗? 真是"学语小儿知姓名"啊).
 
但近来, 看一些人热衷于于谈论"个人"的"武力", 而且各不相让; 而且, 更重要的, "三国"这部小说里, 还是有不少地方的人物刻画是很"传神"的. 就顺便拿来, 梳里一番.
 
以前, 写有"三国"三首, 其中一律为"吕布"(即"玉树临风一代雄, 虎牢匹马战双英", "白门难觅袁门戟, 从此关张更有名"). 民间, 广为流传, "一吕二赵三典韦, 四关五马六张飞". 看来, 得先谈吕布了.
 
至于下面先谈那一个, 见仁见智. 吕布之后, 我准备谈的是典韦和许禇(不代表我的排名. 我的结论在最后, 注意查看).
 
一, 吕布
 
"三国演义"里, 从第三回出场到第十九回殒命, 吕布只跨越了书里的十七回, 却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武艺卓绝, 反复无常-"有勇无谋""见利忘义"之辈.
 
在第三回里, 董卓在温明园里发飙, 对敢于当面顶撞他的荆州刺史丁原"怒叱", 还想拔剑当场杀了丁原.
 
是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 打圆场说"来日再议".
 
及至众大臣离席而去, "卓按剑立于园门,忽见一人跃马持戟,于园门外往来驰骤", 才问李儒那是何人, 于是正式引出吕布.
 
"此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须避之", [董]"卓乃入园潜避".
 
看来, 董卓一时被镇住了.
 
"次日,人报丁原引军城外搦战。卓怒,引军同李儒出迎", 正式引出战阵前的吕布: "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
 
丁原阵前才骂了一句, "董卓未及回言", "吕布飞马直杀过来", "董卓慌走".
 
这第二次, 给董卓的印象更为深刻, "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
 
才有了吕布的同乡李肃带赤兔马, 并"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当然还有封侯的许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策反了吕布, 才有了后来的"三姓家奴".
 
真正使吕布"威名"远扬的是对阵"十八路诸侯".
 
在第五回, 关西猛将华雄命丧关羽之手, 成就了关云长的开世之功, 也直接引发了董卓兵发虎牢, 引出了"三英战吕布".
 
话说各路诸侯里, "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到", "吕布带铁骑三千,飞奔来迎", 从王匡的眼里看到的吕布:
 
"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然后是一声赞, "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此后和吕布阵前交战的大将分别是:
 
河内太守王匡的部将"河内名将"方悦, "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
 
王匡得乔瑁袁遗相救, "各折了些人马, 退三十里下寨", 合并其它五路商议的结果是, "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第二个有名姓的大将是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 "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
 
随后是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 "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
 
"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 众诸侯回寨商议的结果是曹操总结的, “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看来, 能在吕布马前, 正常情况下(不算偷袭, 醉酒之类的)走十合以上的, 就是上将. 只是可惜了武安国.
 
第四个出战吕布的是公孙瓒自己. 将军"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 引出了张飞.
 
"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看来, 这张翼德天生不惧吕布.
 
"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
 
以关张这样的威名-至少当时关云长已经斩了华雄, 尚且肯双战吕布, 吕布是何种人也? 所以后来我说, [吕布死后], "从此关张更有名".
 
这个时候, "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 使"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
 
这里, 看来打的回合不少. 后来的章后诗也说, "三人围绕战多时".
 
毕竟, 人不是铁打的, 何况关张都是"万人敌"(能在两人中的一个的马前走三十合以上的, 都是有名的上将, 不信就数一数). 这刘玄德是"压垮"骆驮的最后一根草.
 
吕布逐渐"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
 
这是"三国演义"里, 阵前"单挑"(相对集阵冲锋而言), 吕布首次失手, 被刘关张逼得"架隔遮拦不定", "力穷寻走路".
 
但以关张的威名, 尚且双战吕布不下, 还得靠"老哥哥"刘备(当时并不老). 所以, 此处吕布"虽败尤荣".
 
"顿断绒绦走赤兔,翻身飞上虎牢关".
 
看来, 作者也认为, "温侯吕布世无比", 象关张双战吕布, 也没什么失颜面的. 难怪, 小孩子们, 一直津津乐道地数"一吕...".
 
话说吕布败走虎牢关之后, 董卓逼迁天子于长安. 卓之部将赵岑,"见卓已弃洛阳而去,便献了汜水关。孙坚驱兵先入。玄德关张杀入虎牢关,诸侯各引军入", 曹操主张追击董卓, 但诸侯注意不定, 操遂"自行引兵万余",领夏侯惇等诸将,星夜来赶董卓.
 
不日来到荥阳.在这里, 吕布和夏侯惇首次交手.
 
夏侯惇"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战不数合", 卓之部将李傕郭汜引军加入, 夏侯惇此时也"抵敌吕布不住,飞马回阵".
夏侯惇是曹操手下著名的悍将, 位置也很高, 只是不知具体斗了几合.
 
只知道, 这一战, "布引铁骑掩杀,操军大败,回望荥阳而走", 曹操自己, 要不是曹洪, 早死于徐荣之手.
 
话题回到吕布. 董卓到了长安, 司徒王允设"连环"计, 让吕布杀了董卓, 引来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的报复. 吕布逃出长安, 转投袁术未果, 先后归了袁绍张杨和张邈(在张邈那里结识了陈宫).
 
当时张邈听从了陈宫之计, 让吕布"袭破兖州,随据濮阳", 抄了正攻打徐州陶谦的曹操后路. 曹操颇识时务, 顺势卖个人情给刘备, 回军引发了"濮阳之战".
 
这里, 有几出混战, 但也有些个人间的"独斗".
 
例如, 濮阳西寨劫营之后, 于禁乐进曾"双战吕布不往"(才有了典韦的第一次"救主"). 于禁乐进, 并不以"力战"出名, 马上联手打不过吕布, 意料之中.
 
后来, 吕布用陈宫之计, 在濮阳城里, 差点儿致曹操于死地.
 
再后来, 几经反复. 曹操在得兖州之后, 再次进军濮阳(这时候, 曹操已经得了许褚).
 
濮阳城外, 吕布和当时任曹军双先锋之一的许褚(另一个是典韦)有了第一次阵前交锋.
 
结果是, "斗二十合,不分胜负". 只因曹操一句, “吕布非一人可胜”, 典韦才上前助战,两将夹攻吕布.
 
多少回合不知, 只是知道后来"左边夏侯惇夏侯渊,右边李典乐进齐到, 六员将共攻吕布", 使得吕布在虎牢关之后, 再次"遮拦不住,拨马回城".
 
还是没说多少回合. 反正后来, 吕布见到六人齐上, 打都不打, 掉头就走(见注6).
 
刘吕在徐州小沛, 几经反复, 位置互易. 当时, 孙策方据江东. 北方袁术欲伐刘备. 引来了一出"相互利用", 以及后来的"辕门射戟".
 
"辕门射戟"之前, 有段插曲, 侧面反映了吕布的"勇武过人".
 
"纪灵下马入寨,却见玄德在帐上坐,大惊,抽身便回。左右留之不住。吕布向前一把扯回,如提童稚。"
 
纪灵何许人也? 此公算来也是袁术手下成名的上将, 手提五十斤的三尖两刃刀, 曾在关羽马前走了三十合之多(当时没分胜负-但关云长尚无赤兔马, 而且感觉上当时是关羽占上手).
 
精彩的还在后面.
 
"...这边纪灵不忿,那边张飞只要厮杀。布大怒,教左右:“取我戟来!”布提画戟在手,纪灵、玄德尽皆失色。布曰:“我劝你两家不要厮杀,尽在天命。”令左右接过画戟,去辕门外远远插定。乃回顾纪灵、玄德曰:“辕门离中军一百五十步,吾若一箭射中戟小枝,你两家罢兵;如射不中,你各自回营,安排厮杀。有不从吾言者,并力拒之。” 纪灵私忖:“戟在一百五十步之外,安能便中?且落得应允。待其不中,那时凭我厮杀。”便一口许诺。玄德自无不允。布都教坐,再各饮一杯酒。酒毕,布教取弓箭来。玄德暗祝曰:“只愿他射得中便好!”只见吕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满弓,叫一声:“着!”正是: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
 
三国这部书里, 善于射箭的武将不少, 老将黄忠, 小将太史慈, 等. 但并没说具体的距离. 如果只拎出"一箭", 可能就属这"辕门射戟"最有名了.
 
和虎牢关那次一样, "辕门射戟", 也有一段诗赞(见注5), 但更有意思的是"射中"后刘备的感觉, 竟然是"暗称惭愧". 他惭愧什么呢? "小瞧"了吕布的箭法?
 
后来, 吕布的好马一百五十匹被张飞"诈妆出贼"夺走, 两个"酣战一百余合,未见胜负。"
 
"玄德恐有疏失,急鸣金收军入城。", 但联盟已破, 吕布依陈宫之言, 夺了小沛. 刘备, 径到许都, 依靠了曹操. 按下不表.
 
为什么刘备"恐[张飞]有疏失"? 爱兄弟心切, 怕他有个闪失, 但心里肯定觉得张飞这样长时间斗下去没有把握. 毕竟, 张飞和吕布对阵, 首先仗的是"不惧怕你, 和你玩命"的气势. 时间一长, 这"气势"能存在多久, 不得而知.
 
再表吕布和袁术. 两人分分合合, 最后终于大打出手. 在曹刘联手在白门楼擒杀吕布之前, 吕布阵前好象只和李丰有个短暂的交手.
 
"[袁]术将李丰挺枪来迎, 战不三合,被布刺伤其手,丰弃枪而走。"
 
直到最后, 白门楼遇难, 吕布在书中再也没有个"象样"的"独斗".
 
如果说, 虎牢关前, 吕布"虽败犹荣", "辕门射戟"成就了一世的顶峰, 此后, "风采"不再.
 
但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吕", 还是"名正"的. 何况, 在后部书里, 曹操还用"马超不减吕布之勇"来激过许禇-在三国"超一流"的"斗将"(没说大将)里, 马超和赵云, 还有黄忠, 是唯一没和吕布在马前照面的.
 
顺便地说, 三国人物, 许多出场时, 提名说字, 议论身高(注3). 但吕布身高几许, 并没有明文(有些间接的说法, 可见其身形高大, 见注4).
 
注1: 曹军五虎將, 张辽, 徐晃, 张郃, 于禁和乐进.
 
据《三国志》评曰, "太祖建茲武功,而时之良將,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后来, 在公元二百四十三年, 张辽, 徐晃, 张郃和乐进(没有于禁, 他曾降关羽), 连同其他功臣(例如典韦曹洪李典)一起受到曹芳祭祀于庙的礼遇.
 
注2: 刘关张三战吕布, 还惹发了诗人的诗兴:
  
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护躯银铠砌龙鳞,束发金冠簪雉尾。
参差宝带兽平吞,错落锦袍飞凤起。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
出关搦战谁敢当?诸侯胆裂心惶惶。踊出燕人张翼德,手持蛇矛丈八枪。
虎须倒竖翻金线,环眼圆睁起电光。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
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马蹄到处鬼神嚎,目前一怒应流血。
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三人围绕战多时,遮拦架隔无休歇。
喊声震动天地翻,杀气迷漫牛斗寒。吕布力穷寻走路,遥望家山拍马还。
倒拖画杆方天戟,乱散销金五彩幡。顿断绒绦走赤兔,翻身飞上虎牢关。
 
注3: 并非所有重要人物都有交代. 下面是些书中明确说明的:
 
刘备,字玄德, 生得身长七尺五寸
张飞,字翼德, 身长八尺
关羽,字长生,后改云长, 身长九尺
曹操,字孟德, 身长七尺
华雄, (无字?), 身长九尺
赵云,字子龙, 身长八尺
许褚,字仲康, 身长八尺(甚至还有"腰大十围")
连赤兔马都有尺寸, 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
 
注4: 董卓到了长安, 作威作福, 欺上压下. 司徒王允设"连环"计. 从貂蝉的眼里, 看"窗外池中照一人影,极长大,头戴束发冠". 辕门帐内, "一把扯回"纪灵, "如提童稚", 也说明吕布的"过人之处".
 
另外, 在白门楼上, 吕布遭擒. "吕布虽然长大,却被绳索捆作一团,布叫曰:'缚太急,乞缓之!' 操曰:'缚虎不得不急。'", 可以参看.
 
注5: 诗赞"辕门射戟":
  
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落日果然欺后羿,号猿直欲胜由基。
虎筋弦响弓开处,雕羽翅飞箭到时。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注6: 吕布失了濮阳逃去定陶, 在定陶城外和曹军对垒时, 中了埋伏, 夏侯惇夏侯渊许褚典韦李典乐进骤马杀来, 吕布"料敌不过,落荒而走", 竟然投了刘备(时在徐州).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7 12:05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