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天涯小站 2.0 首页 拾萃 文史阅读 查看内容

和谈:重新审视“九一八事件”—— 中国政府都干了些什么

2010-6-3 10:48 PM| 发布者: 万达一号| 查看: 663| 评论: 0

摘要: 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件的那36年里面,中国经历从封建到共和的政体变更,从光绪慈僖算起一直到民国老蒋,中国一共转换了10届政府,但不管是清朝还是北 洋军阀还是中华民国
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件的那36年里面,中国经历从封建到共和的政体变更,从光绪慈僖算起一直到民国老蒋,中国一共转换了10届政府,但不管是清朝还是北 洋军阀还是中华民国,没有一个政府认认真真研究过怎样吸取教训,即使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得头破血流,割地赔款后,中国各届政府仍然没有警惕要去防御日本 的再次进攻的问题。诚如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他《激荡的百年史》里指出的那样:“日本没有一个使它受威胁的临近大国,只有一个给它输入文明的中国。” “从古代的交通手段来看,日本和中国相隔遥远,中国是不能统治日本的。” 其实,从日本屡次成功侵略中国来看,中日海上距离根本不是问题。

日本和中国的门户几乎是在同时被西方的炮火打开的。在这之前,日本政治文化生活习俗几乎同中国完全一样。中日之间不同的地方是,日本民族具有主动吸收外国 文明的传统特征,而中国人没有这种肚量和习性。吉田茂说:明治政府在坚决清算封建制度,推行迅速现代化的同时也认识到,“不能只限于政府少数人的专制,而 必须能够吸取国民所具有的活力”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在输入西方科学技术文明的同时,也引进了其政治观点,文化及思想方法这些文明的基础的东西。1889年,在保留天皇这个君主制特征之 外,日本颁布了宪法并且召开了国民议会。它们没有像中国那样,继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1895年到1911年,面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清朝政府没有能力和眼光去吸取教训,去调整和设立外交和国防政策,尤其是针对这个近邻日本。中国积 大、积贫、积弱如此,一时无法摆脱被他国鱼肉的地位。朝廷能够做到最好的程度只能是开始注重自身的维新和改良。马关条约签署后,日军登陆,遭到台湾军民的 强烈抵抗。而巡抚唐景菘不管不顾,径直逃回大陆。刘永福,徐骧则率部抵抗,5个月后弹尽粮绝。1895年10月,台南失守,台湾全省沦陷。

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而社会精英阶层则开始办报纸,办学校,开议政论政的风气。康有为、梁启超则上书朝 廷,请求变法,而后失败。在下层劳动群众中反侵略、反瓜分斗争则采取了更为激烈的形式。”1901年,义和团”遭到清廷和八国联军的剿灭和镇压,就当《议 和大纲》 (《辛丑条约》的胚胎) 刚刚摆到谈判桌上,逃亡在西安的清廷便发出一道“辉煌上谕” ,宣布中国今后的对外方针是: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

1900年8月,俄国以镇压东北义和团运动为名,单独大举入侵中国东北地区。辛丑条约签订后拒不撤走,反而在1903年8月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 区,这直接危害了日本人的利益。1904年2月8日日本对俄国不宣而战,中国的土地成了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的战场。在日本的要求下,清政府宣布“局外中 立”,把辽河以东地区划作战场,并严令地方军政长官对人民群众“加意严防”,“切实弹压”。日俄战争结束后,承认日俄条约对中国东北的分赃规定。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很快因为革命军同封建军阀之间利益的根本冲突而形成南北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峙。袁世凯不愿南迁,执意留在北方,他 死后各届政权一般以”北京中华民国政府”通称。基本是在同一时期,孙中山则领导着国民革命力量以广州为大本营与北洋派一争高下。北方政权大致分1,袁世凯 时期(1912~1916);2,皖系段其瑞时期(1916~1920);3,直系冯国璋时期(1920~1924)和4,奉系张作霖(张学良)时期 (1924~1928)。南方则可分为1,护国讨袁时期(1913-1916);2,护法军政府时期(1917-1918);3,非常大总统时期 (1921-1922);4,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时期(1923-1924);5,国民政府时期(1925-)。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才用武力统一了全国。袁氏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各种体制的基础多在这一时期奠定,公布的一些法规、条例对工商业发 展也起了一定作用。善后大借款说明袁对列强经济多有倚赖,而签署”21条” 则说明这个刚刚诞生的民国政府对外无所抗衡。正是在日本处心积虑地把侵占到中国东北,山东利益合法化的时候,袁世凯则积极地实现他的皇帝梦。1915年春 开始,他准备改行帝制。同年12月12日宣布恢复帝制。旋下令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废除民国纪元。

1916年袁去世后,因为没有人具有足够能力维护全国的统一,开始了群雄纷起、兵连祸结的军阀割据年代。北洋内部分裂为直、皖两大系,奉系在东北迅速崛 起,各地大小军阀如晋系、滇系、桂系等无不割据一方。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为军阀割据创造了条件。北洋集团内部缺乏坚固凝聚力,本身并非统一的军事团体,袁 世凯生前尚能维持,袁死后中心既失,兵为将有,政治权力分散在各路军阀手中,不仅中央不能控制各省,甚至省不能控制下属各县,督军团横行无忌。除了立法、 行政、司法机构大多还存在,中央政府在对外关系上只是一个空架子。一次大战是日本主动迎战,争取获得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最大限度利益,而中国北洋军阀 为了各自的利益,把对德开战与否的外交问题演变成府院之争。导致了张勋利用进京调停的机会,竟上演了一出复辟的丑剧。

在革命党这边,从民国元年开始,孙中山认为,共和既兴,约法已行,希望袁任总统10年,再练兵500万。他自己则10年内实现修筑铁路20万里的计划。而 黄兴完成遣散南京一带起义部队后,也准备解甲归田,一派功成身退的祥和气氛。是宋教仁被刺身亡,让孙中山看清袁氏假共和,真独裁的面貌,决定兴兵讨袁,进 行二次革命。包括随后的护国,护法运动,孙依靠南方军阀力量,东征北伐,希图建立革命政府。由于没有政权,没有军队,直到他1925年去世,孙中山除了名 义上出任南方革命政府总统,大元帅,为共和奔走呼号之外,他对当时的中国内政外交影响甚微。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于1925年7月1日,又称广州国民政府(1925-1926),即蒋介石日后大权独揽,终被中共赶到台湾的中国政府。在随后的23 年里,因为政府所在地的移迁,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又分别称为武汉国民政府(1926-1928),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8),重庆国民政府 (1938-1946) 和南京(还都)国民政府(1946-1948) 。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剿共,分裂等原因,另外还有南昌政府,北平政府,广州政府和汪伪政府。(未完)

最新评论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7 10:01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