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几岁时看过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题目叫《人民公敌蒋介石》,书成于1962年,作者姚文元。从那书中,我第一次了解到国民党、蒋介石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发动4·12政变,皖南事变;三
年内战;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拱手让给日本人;扒开花园口,等。 共产党执掌大陆有60多年了,离姚文元写那书也有40年了。这几十年来,台海两边军事对峙的局面早就缓和了很多,国民党主席访问中共,上海市长出行台湾,更不要提台商这些年在大陆赚了多少 “黑心钱”了。可是有一样东西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对老蒋的指控。 最近北京日报社社长梅宁华在《红旗文稿》杂志上撰文,回顾 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提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关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梅社长有这么一段话:蒋介石作为中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有抗战的愿 望,但是他的抗战是三心二意的。在“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他还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把主要军力用来“围剿”共产党和工农 红军,对日本的疯狂侵略一味妥协退让,以致造成“望风而逃”、“失地千里”的溃败事实。 他的论调同当年姚文元的一模一样。事实上,这是60多年来中国大陆历史教学和研究的基调:蒋介石是东三省沦陷的罪魁祸首。 无庸置疑,我们受中共的教育,老蒋自然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我现在对历史的兴趣还没有到要去为他翻案的地步。可是根据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我对中共编纂的历 史是越来越持怀疑态度的。我想还是先还原一下历史,然后再去做个人理性的分析或者道德的评判也不迟。九一八事件是八年抗战的前奏曲,是日本侵略中国密切相 关的两个阶段。把918前因后果弄清楚了,抗战的事情也就基本包括了在里面,这样就有了我这篇读书笔记。 笔记还没有写完,先贴出来同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是草稿,还要修改,所以请不要引用。把 草稿贴出来另外一个好处是,我必须赶紧赶慢地把这个文章做完,无法偷懒。欢迎各种意见,回复与否由我自己决定。我准备分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1,日本是怎么样准备这场侵略战争的 2,那时的中国政府在干什么 3,“不抵抗政策”之我见 日本是怎么样准备这场侵略战争的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沈阳北郊日属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被日军自己炸毁,这是日本精心筹划,蓄谋已久的侵华阴谋。以爆炸声作为信号,日本关东军向北 大营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次日,日军占领沈阳,长春。到了2月5日,哈尔滨沦陷,东北全境统统陷入了敌手。九一八事件拉开了日本全面进攻中国的序幕。如果要 了解这个事件的背景,我们可以一直退回到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但是更加直接的准备,我觉得还是从甲午战争后开始的。 1895年中国输给了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放弃对朝鲜宗主国的地位;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库平银;开放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开辟长江及吴淞江航运线;享受最惠国待遇等等。在俄、德、法的干预下,日本退回辽东半岛。11月,中日签订《辽南条约》, 中方加付3000万两银元给日本。同时,沙俄从中国强租大连和旅顺。 在1904/05年间,日本和沙俄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一场战争。没有像甲午战争后那样的巨额赔款,趁沙俄战败无奈退出满,韩地区,根据战后条约,日报得 以继承俄国在南满的全部权利,其中以松花江为界,日本取代俄国接管了长春至大连间南满铁路,并获得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这些权益,就成了日本后来进一步括 张侵略中国东北的立足点。 06年9月,日本设立关东都督府,负责租借地行政和南满铁路的管理。同时,一个半官半民的“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宣告成立。这个“满铁”是按照日本商业法 建立的一个合股公司,资金号称2亿。日本政府以1亿实物占一半股票,余额出售给日本和中国的投资者。但是在1906年10月5日最后期限结束前,没有任何 中国人购买股份。由于中国人缺席,公司就这样全部归日本人所有。中国政府事后提出抗议,但已为时过晚。 根据《朴次茅斯条约》,满洲铁路每公里最多允许驻兵15名,这就允许日本在和平时期有一个整陆军师团驻在满洲。日本政府为保护它在关东租借地和南满铁路株 式会社的权益,建立了关东军。它的司令部设在旅顺,它的各分遣队驻在租借地以外。事实上,这些部队很快就成为日本渗入中国的先头部队。 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内阁作出了对清政策问题的决议,其内容为:1,永远维持满洲现状;2,等待时机并稳操胜算之场合,根本解决满洲问题;3,致力于 在中共内地扶植势力并确立在中国的优势地位。随后,作出了共计1.54忆日元扩充海军的计划,其中包括新造6艘战舰,驱逐舰16艘,潜艇6艘。 1914年夏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日本一个绝好的机会。在宣布向德国开战后,日军在第二舰队的掩护下,第18师团以十倍的兵力向驻守中国山东的五千德军 进攻。11月,青岛德军向日本投降,这样,日本抢占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和南洋的全部利益,将山东铁路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停战后,日本政府非但不退出交 战区,相反要求中国政府撤去所有铁路官吏,还向袁世凯政府提交一份照会,开出一份5款21条清单。莅年5月,中国政府被迫接受了日方除第五款之外的全部要 求。如果说日本趁胜同沙俄及德国签订涉及中国利益的条约中国政府还有机会去否决的话,这个《二十一条》则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和山东殖民侵略的确认和合法化的 开端。 欧洲的世界大战不仅让日本扩大了在中国和东亚的权利,而且给他们带来了经济跃进的绝好机会。日本不仅接受了原先属于欧洲的亚洲市场,大量军需用品订单纷至 沓来。日本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正是在一次大战期间,日本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成为亚洲最大的工业国。其中钢产量从战前 35.5万吨到战后79.3万吨(世界第九) ;造船5.8万吨到42万吨;船只总吨位170万吨到到230万吨(世界第四) ;另外,化学、轻纺和外贸也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三菱,三井等八大财阀。 1920年的日本海军在已经拥有军舰238艘,总吨位达到86万吨的情况下,计划再建造8艘战列舰和8艘巡洋舰。为了完成这一目标,1921年日本全年财 政支出中军费达7.3亿,占全年财政支出的49%,而同年英美两国军费支出各占23%。日本这种不惜冒财政崩溃之险大肆扩充海军的举动对英美造成了巨大压 力。为了解决凡尔赛条约遗留下来的远东和太平洋问题,美国总统哈定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八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英美要求按(英美)10对(日本)6 的比例限制日本发展海军的规划。这个10:6的裁军方案似乎对日本不利,但是,相对英美的舰队在全球范围游弋来说,它的海军只要集中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日 本,这个比例仍然是绰绰有余的。 1927年4月,日本田中义一组阁。早在1913年,对中国东北作了实地调查后,田中写了《滞满所感》一书。他说“中国东北土地肥沃,可容纳很多移民,可 以把那里的居民改造为日本人”,他认为“大陆扩展乃日本民族生存的首要条件”,“利用中国资源是日本富强的唯一方法”。田中上台后,日本立即加快了侵华步 伐。 6月27日至7月7日,田中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出席者全部是中国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田中在7月7日的结束会议上以“训示” 的形式提出了明确的侵华方针《对华政策纲领》,确定了把“满蒙”同“中国本土”分离开来的方针。他宣称:“关于满蒙尤其是东三省”,是一个“在国防上及国 民生存上有重大利害关系”的特殊地区,有“特殊的考虑”的“责任”。在日本侵华史上,东方会议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攫取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预 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会议还作出了“铁路计划即作战计划” ,必须“迅速实现” 的方针。 1928年4月,针对蒋介石的第二次北伐,田中内阁以“就地保护侨民”为由,出兵在青岛登陆占领胶济铁路沿线要地,5月3日制造了“济南事件”。事件中, 中国军民死亡6123人,伤1700多人,财产损失达2957万元。当时日本军方宣称:这是要“显示皇军的武威,使全中国感到震撼”。 济南事件发生后,南京政府军队绕道继续北伐,威胁到平津地区,张作霖败局已定。根据奉系20余万军队退入东北将威胁100余万在满洲日本人的生命和财产这 么一个估计,日本政府向蒋、张两政府发出《五•一八忘录》:要求北伐军不得进入东北地区,劝张作霖推至关外,否则不能保证不解除奉军之武装。5月下旬,日 本政府开会讨论怎样彻底解决“满蒙问题”。经过6天的商议,最后由国会议长作出结论: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来,由日本负责维持东三省的治安,使之成为日 本的殖民地。6月,炸死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也就成了三年后“九一八事变”的预演。 按照“东方会议”确定的强占东北的政策,日本政府、军方等人士炮制了三个方面的侵略理论:1,否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鼓吹满蒙独立论;2,强调日本对满蒙 的重大贡献和相互之间的特殊关系;3,鼓吹“统治万国”是日本的使命。同时,从1929年7月到事变前的三年里,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作战参谋石 原莞尔以“北满参谋旅行”的名义,对哈尔滨、锦州等东北各地做了实地考察,为发动侵略战争作好了准备。 1931年7月,东京兵工厂两门24厘米大炮从神户秘密装入到大连的客船。到达大连后,日本士兵换上中国服装,把它们运到沈阳,直接卸到日本守备队的管 区。并在夜间悄悄地拆卸安装,9月10日,安装完毕,炮口直接对准了沈阳飞机场和北大营。关东军还从国内运来军用飞机30余架、各种野炮20余门以及其他 大批军火,战前准备工作就绪,战火一触即发。 9月7日,日军驻京都第16师团派飞机到日本福井、金泽、富士、松本等地上空散发10万份传单。这传单的标题是“醒来吧,国防!”其内容除了主张武力解决 东北问题外,还附有注明日本在满洲特殊利益的地图。 (待续)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