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CND川线的时候看到川妹子们文笔甚好,情感丰富,不禁心血来潮许诺正经写点什么。可惜老夫没啥可大书特书的爱情故事。老夫谦谦君子,显然没有什么复杂
的风流韵事可以露一手。总之比较boring。写政论嘛老夫又不够慷慨激昂。老夫上善若水,心远地偏。就是说更boring。最后决定写科普文章吧!遗憾
的是干巴巴的科普文章好像不对编辑的胃口啊,投搞后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就在这里摆地摊吧。这种傻事老夫以后不干了。 ================================================ 读文心得:Investment fallacy 最 近读到一篇有文章,Michael Stutzer: "The Paradox of Diversification", The Journal of Investing 2010.19.1:32-35,写写心得和大家分享。文章的内容并不深奥,讲的是投资者常见的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投资在股指上,买的是整个市场而不是单 只股票,就足够多样化,从而没有风险。 这篇文章的作者观察到,当时(09年春季)股指的年回报率为6%。按照这种回报,30年后$1应长 成1.06的30次方,即$5.74。作为没有大风险的长期投资,听起来似乎不错。可是他注意到,年波动率(annual volatility, 老夫不知道正式的中文翻译,暂且叫它“年波动率”,这是年回报率的方差)为40%。就是说虽然投资30年的均值是$5.74,具体实现了多少,完全是随机 的。他计算出中间值(median)是$0.57。也就是说等了30年,您有一半的可能性损失43%。 对这些数学术语不熟悉的读者,“期 望值”或者“平均值”是可能出现的情况的加权平均。比如一只股票有20%的可能翻倍,30%的可能不变,50%的可能减半,那么它的“期望值”就是 2x20%+1x30%+0.5x30%,即为原来的85%。“中间值”则是指有一半可能性比它大,另一半比它小的那个结果。在我们的这个例子里,任何从 50%到100%的数都可以算是中间值。 为什么股指投资30年的期望值5.74和中间值0.57会有十倍之差?这是因为有一些极幸运的回报把整体期望值拔高了。就像曼哈顿的房价,某个月成交10套公寓,9套50万,1套1000万。这样期望值是一套145万,可是90%在100万以下。 那 么您也许会说,俺只看期望值就好了,管他什么中间值!到底哪个更重要呢?是这样的,假如您允许反复投资,您应该看期望值。“大数定律”说,如果您多多益善 地做某项实验,整个平均值会很接近期望值。比如您有一万块钱,允许您每次用1块钱打赌,您赌回X块钱,X的期望值是5.74,中间值是0.57。又假设您 每次赌都和以前赌的结果无关。“大数定律”说,赌了一万次之后,您极有可能拿到五万多块。反过来,假如您不得不拿一万块只赌一次,您要是运气一般,您就剩 一半多点啦。大数定律里的“大”还来不及起作用呢,您已经被淘汰出局了。想想您有几次30年的投资机会? 仔细看来,这一切归咎于股指波动 带来不确定性。怎么办呢,有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良方?大家注意了,股票上下波动并不是坏事,您低买高卖,大事可成。可惜您不是神仙,老夫也不是,不然不会 安心在这里写心得。可以做的是:经常做“再平衡”(rebalancing)。文章的作者用了个例子。您可以把一部分股票卖掉变成现金。假如现金的年回报 率是-0.1%(负数是因为通货膨胀了,或者您悄悄消费掉了),最初您统统投资在股票上。以后的每年年初,您根据那时的总值,一半分配在股票上,一半在现 金上。表面看来,您把正回报率的投资的一半变成负回报了,您的“期望值”必然减少,年回报率从6%降为2.95%。但是且慢,每当股指降低时您损失的也少 了;年波动率也减少到20%。计算表明30年后的中间值是1.343。就是说即使您运气平平,您也可以得到34%的正回报率。 为什么放弃正增长的股指,代之以负增长的现金反而更有成效?撇开枯燥的数学推导,实际原因是这样的:每当股指上扬,股票部分价值超过预定的股票/现金比例,您就卖掉一部分;而股票遭受挫折时您又买进以保证同样的比例。您在机械地做着低买高卖的妙举。 如 果您有兴趣读这篇文章,您会注意到他的模型十分粗糙。比如根据6%的年回报率和40%的年波动率,他假定每年的股指为50%的可能上涨46%,50%的可 能下滑34%。这样30年后的值为二项分布,很容易计算中间值。当然这模型也太说不过去了!您可以以天为最小单位,设计股指每天以50%的可能上涨 2.55%,50%的可能下滑2.50%。您还可以以分钟、秒钟为单位。要是实在好奇的话可以取极限,由此得到当年让Black-Scholes拿到诺贝 尔奖的股票模型。老夫想说的是虽然作者的模型十分粗糙,但因为长期(30年)的缘故,他的结果并不差太远。如果用极限模型,30年后的中间值是0.55, 比他的0.57还稍微小一些。 数学模型帮助我们纠正一些直觉带来的误区,但是也没有必要崇拜和拘泥于模型提供的数据。按照模型搞最优化, 寻找最优分配,已经假定了股票或者证券的走势符合某种动态的概率分布。比如所说的Black-Scholes的模型,假定了回报率是正态分布。当然这已经 被反复查验,现在的共识是“这顶多只是个近似”。然而商学院的课本里正态分布、布朗运动仍然是唯一的基本模型。这是因为这一假设带来很多理论上的方便。经 典的Modern Portfolio Theory,数学上美奂美仑,可是并没有哪个投资经理按照它严格操作。人们发现通过复杂的优化手续所得到的“最佳分配”,完全没法办到,或者与 common sense背道而驰。电脑模拟只是工具,它不能也不应该取代我们思考的必要和乐趣。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