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天涯小站 2.0 首页 拾萃 文史阅读 查看内容

慧心:读齐邦媛《巨流河》-将挚爱奉献给理想(一)

2009-12-27 11:00 PM| 发布者: 昨夜雨| 查看: 1367| 评论: 0

摘要: (巨流河即辽河,台湾的齐邦媛教授故乡在辽宁铁岭。她的父亲齐世英先生,是那里走出来的革命家
(巨流河即辽河,台湾的齐邦媛教授故乡在辽宁铁岭。她的父亲齐世英先生,是那里走出来的革命家。早年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学哲学,后来回国辅佐奉军郭松龄将军谋求维新,之后转向三民主义理想,去日本学军事,回国从政。1949年后去台湾,另有一番曲折的遭遇。这里我边读边写,谢大家耐心,有鉴于很多人可能读不到这部书,我主要采用书中文字。)

《巨流河》讲的是理想主义者的故事。上个世纪,巨变中的中国,民国一批有理性有热情的革命家们致力于新中国的建设和抗日救亡的故事。

很久就有一个渴望,希望了解与中共的救国理想不同的那批人的理想,和他们在国破家亡之后流亡中的心境。他们中流亡海外的人,在孤岛的奋斗。这一年,读到了一些文章,渐渐走进这群从前陌生的人中。虽然如此,读到《巨流河》,还是有许多震撼。在“殉国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渐渐将全被淹没与遗忘了”之际,他们又渐渐地清晰起来。作者齐邦媛女士在垂暮的老年叹息:“我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心灵刻满弹痕。六十年来,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她奋战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合卷自问,我们这些长于斯的人,那场战争对我们真是“淹没与遗忘了“,何曾记起那些为她奋战过的人。另一战争的经历者,著名学者马大任先生在今年的9.18纪念日痛苦地感叹,中国人如何忘了自己的国耻!那些将挚爱奉献了理想的人们,为了建设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的理想,如作者的父亲,齐世英先生,在国共内战后,被逐出自己的国家,这个“一直相信‘有中国就有我’的当年海归革命家,挫败,憔悴,坐在我们那用甘蔗板隔间的铁路宿舍,一言不发,不久即因肺炎送往医院。”在他们的心中,“那渡不过的巨流河莫非即是现实中的寒流,外交和革新思想皆被困冻于此?”

这位革命家的父亲,他当年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也代表着当时很多人的理性声音:“只有真正的知识和合理的教育才能潜移默化拯救积弱的中国,而不是激动热情的群众运动。不择手段只达目的的阶级革命,留下的社会,文化问题需要更多的理性解决,才能弥补。”虽然如此理性,他并不缺乏热情,他将他的满腔挚爱奉献给理想,他誓言“今生只剩下我一人,我也要反抗恶势力到底!”。从追随郭松龄将军兵谏张作霖停止内战失败,仅以身免而败走日本,转而投奔南方国民政府。积极参与各党派活动,遇见许多当时正在创造中国近代史的人物,在经历各种思想的激荡后,最终认定三民主义为对中国实际状况最稳健之道路,而于1926年底加入国民党,他的国民党党员证是辽字一号。9.18后,他秘密潜回东北作秘密工作,77事变后,他一面任政府公职,一边主持东北协会,组织安排东北流亡关内民众往后方的大撤退。那所培养两岸无数精英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就是他的建国教育理念的具体而得到他的精心呵护。

齐世英先生是革命家,也是倡导教育救国的教育家,他由对中国国民的接触“深深感到一般国民知识的闭塞,对国家和自己的命运几乎全然无知,在纯朴的美德后面常常是冷漠和愚昧。”他更从德日的留学生涯中体会到“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国民普遍的教养是清净守法,教育程度高些的讲究温恭的礼节,鼓励知识的追求。”

这样的革命先驱,虽已归道山,但他们当年“突破艰难,尝尽苦涩,奔走呼号,弃个人之喜乐于不顾。。。其所抱之伟大理想,就今日言之,仍未能完全实现。因知其在天之灵必有深恨!”

(待续)


齐邦媛与母亲

邦媛,妈妈

邦媛妈妈年轻时



最新评论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7 06:19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