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天涯小站 2.0 首页 拾萃 文史阅读 查看内容

嘎子: 河南口音的口令为啥带山东味儿?

2009-4-4 01:16 PM| 发布者: 万达一号| 查看: 694| 评论: 0

摘要: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Verdana;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div style=>写完<a href=http://www.tianyaxiaozhan.com/home/space.php?uid=137&do=blog&id=1786
写完《队列口令和老乡袁世凯》,意犹未尽,顺便解释解释本文标题所提出的语音学问题。
 
河南话里除了1,2,3,4声和轻声(5)外,还有一个声,姑且叫它“第6声”。这一声跟阴平声(1声)一样,也是平拖出来的,没有音调高低的变化。不同的是,阴平声是保持在最高音上,而“第6声”是保持在最低音上。例如“正”字,河南话就发“第6声”,其他方面和普通话无异。普通话里读第4声(去声)的很多(不是所有的)字到河南人口中就成了这个“第6声”。例如:立正,正确,过去,学校,泰山,等。
 
这个“第6声”正是河南话的语音特征之一。
 
这一声由于音调保持在最低音上,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叫不响。你既然发口令,就得响亮才是,尾音最好落到阴平(第1声)或者阳平(第2声)上。所以河南口音发“齐步走”,“向右转”等口令没有问题,“走”“转”都是阴平(1声)。但发“立正”“立定”“1-2-3-4”等就叫不响了。于是,发令人本能地要将这些第6声发成阴平或阳平,再不济,发成去声(4声)也不错。这样一变,倒有点像山东话了。
 
也有例外,“稍息”的“息”河南音里本来是阳平(2声),到口令里,反而降为“第6声”了。原因也一样,它本来就是个弱口令嘛,该强的要加强,该弱的要削弱罢了。
 
顺便一提,这样的人为改变声调的做法还出现在豫剧道白里。我看多半也是为了规避这个沉闷的“第6声”。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7 02:19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