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从小学起就受队列训练,体育课头十分钟不干别的,就是立正稍息齐步走,没完没了,无聊至极。相信你和我一样,对这一套队列口令早已烂熟于耳。但你注意过这些口令的口音吗?来自各地的体育老师用不同口音发口令吗?我在河南长大,听到学到的队列口令都是河南口音(严格一点说,是带山东味的河南口音),下意识地以为河南人自然用河南口音发口令,如果到外地,那一定是当地口音。后来到北京上大学,发现上海人体育老师,北京人同学,其他各地同学发口令口音都差不多,一律河南味!实在有些意料之外。后来到部队里军训,发现部队虽然来自五湖四海,队列口令却相当统一地也是河南口音! 这个发现令我困惑多年,直到多年以后知道了袁世凯小站练兵,才恍然大悟,有了答案。 这几天和朋友们在阅读室杜欣欣线下聊天聊走了题,聊起了北洋军阀,聊着聊着,我突然又想起了袁世凯。他正是北洋军阀及其前身大清新军的创办人。此外,他还是俺河南老乡,俺不知道该为此骄傲还是羞愧。俺本来对这位前辈老乡所知甚少,也就是一个标签而已:窃国大盗。90年代在台湾杂志《传记文学》上读了一篇史学家唐德刚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文章,里面用了不少篇幅讲袁世凯,很有意思,读后又一次感受到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复杂。 唐德刚告诉我们,现在的队列口令都是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创办新军时才有的,之前中国的军队没这一套。袁世凯当然是从西方军队照搬过来的。你不要小看这一套,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又没什么技术含量,不就是立正,稍息,向右看齐,齐步走,向后转吗?谁不会。要知道,从无到有却是一个突破,不简单。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也是思想上的突破。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就是由此发端。 想当初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打开,西风吹进,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对外开放,建立了租借地,又进驻了洋兵,于是国人有了西洋景可看,眼界大开。洋兵的队列操练,军纪,军礼,军乐,军备,对中国老百姓来讲都是前所未见的稀罕景物,所以常有大惊小怪的文章登在报纸上,例如,唐德刚引述道,当时有人在报纸上如此描绘洋兵见到军官所行军礼: “洋兵肃立,加手额上,拔毛数胫,掷地,以示敬。” ![]() 滑稽可笑?当时国人的见识就是这样。由此可见咱这旮跶进步有多大。 读了唐德刚才意识到为什么中国的队列口令,不管什么人发令,一律河南口音:队列口令乃袁世凯老乡定立并传下来的。 发源于袁世凯小站练兵,中国军队历经百年变迁。后来的共军也好,国军也好,追根朔源都来自大清新军。从这个角度讲,说俺老乡袁世凯是中国现代军队的祖师爷不算太过分吧。 (还有个问题:为什么队列口令的河南口音又都带山东味?这是一个纯语音学问题,这里暂时搁下不表。) ![]()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