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10月10日,双十,辛亥革命胜利98年纪念日。 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起义,并向代表清政府的省督府发动了军事进攻。经过一夜的战斗,清廷总督以及官员逃走,革命军占领了衙门,随之控制了武昌全城。 10月11日,革命军筹组政府,新军军官黎元洪成了湖北新政府的都督。 10月12日,革命军占领了汉阳和汉口;推举汤化龙任省政府民政部长;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之后,革命浪潮向全国推进,至11月下旬,全国已有14个省宣布脱离清廷独立。湖北军政府邀请起义各省代表在武汉商议组织中央政府。12月初,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各省代表会议随即议定,将南京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所做地。25日,孙中山从美国经欧洲,香港回到上海。之后,各省代表选举他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改用阳历,是为中华民国元年。 我之所以要把当年辛亥革命的这几个具体日期罗列出来,是因为在中国大陆的历史教学和研究中,这段史实他们是尽量要去虚化掉的。 中国共产党自己给自己写历史,他们讲党史是从1840年开始讲起的。他们把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标志,然后用"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义"来区分和概括1919年之前的和之后的中国社会性质。在这种分类底下,98年前推翻帝制和成立中华民国统统归于旧民主主义事业,它们的历史地位显然就不那么突出,重要了。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直接发端于5•4运动,来源于西方马克思的理论。如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切便是新民主主义了。刚刚结束的"60大庆"好像就有什么走169步的什么东西,这样的分类当然是有他们用心的。 我们知道,史书一般都是以朝代的替代来叙述的,尤其像中国在疆域上一直是集中统一的形式下。《剑桥中国史》把1911年作为清朝和民国的分界,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则从从1949年开始算起,我觉得这样划分很清楚也合理。我过去对民国时期的事情一直没有兴趣,一方面。历史书越来越厚,人物事件越来越多,抓不住头绪。另外一个方面,这种对近代,现代,当代历史不老老实实地按照历史学内在的规律,而是以政治需要来划分有关。 中华民国还在,它的历史还在写,它并没有因为60年前中共的崛起而消亡。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别存在着,如果仅仅以朝代的更替,中国的正脉在台湾,不是大陆。 我对民国历史越来越感兴趣,则是因为对中国政治现状越来越不满意。为什么中国在结束帝制后没有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 为什么蒋介石会输给毛泽东? 为什么在台湾的中国人已经活在没有党禁,言论自由,选举领导人的政治环境里,而这些对大陆中国人来说,可能还会是遥遥无期呢? "革命"在现时这样的世界环境下还有没有它的现实意义? 一个民主制度的中国究竟要通过怎样的途径在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对这些问题我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我想,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我应该自己去读那段历史,去找一种答案。 我打算用"民国人物"作为题目,在这一,两年内去了解一下"民国"历史,在这的过程中,把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也顺便纪念辛亥革命。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