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逛书店的趣味,在于意想不到的收获。数年前,我日本松山市一家名叫“少爷”的旧书店里,除了寻到那本《近世史诗》以外,还找到一本文徵明手书《阿房宫赋》的拓本。 文徵明(1470 - 1559)初名壁(亦作璧),徵明为其字,后改字徵仲,别号衡山,自称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仕途不顺,五十四岁才做了个翰林院待诏的小官。早年因字迹潦草而免除乡试,后发愤图强,终成诗、文、书、画全才。其书法号称各体无一不精,尤以行书、楷书为人所称,当时即名重海内外,又因高寿,门生众多,对后世影响甚大。 今人多崇文之小楷,认为其精细工整,融合钟繇、羲献,虞褚欧阳诸人之长,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清秀俊雅。其八十岁后小楷尤为人所称道。行书则主要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及僧智永,运笔遒劲流畅;晚年大字学黄庭坚,苍劲秀逸。我在北京府学胡同文天祥祠内曾见过他所书《正气歌》石刻,大气磅礴,确有黄体味道,但似更胜一筹,并非故意剑拔弩张。他的中楷行书则常用偏锋,笔力纤弱。新浪网上介绍南京十竹斋几年五月拍卖他的十二开《阿房宫赋》真迹,起价二百三十万。 这部日本的拓本,十七开。最初几页的字体格式跟那二百三十万的真迹几乎一模一样,后有一跋:“嘉靖戊午二月既望,闲窗无客,童子进此赋,遂援笔激书,聊以适兴。苦笔不佳,虽再易之,终不如意,可叹!徵明时年八十有九。”当是文去世前不久之作。 这款中楷行草,笔笔中锋,圆润中带着傲骨,毫无老迈之气,我非常喜欢。纸非宣纸,纤维粗且厚重,已发黄。墨亦厚重,每个字都凹进去,直通纸背,有如刀刻。那拓片之人当时肯定是一丝不苟。封面和背面是两片木板,木纹粗疏清晰,有淡香而不知何木。书形细长娟秀,长与宽之比约为二比一。这么一套拓本,一千五百日元就买下了,至今想起来仍得意非常。 顺便说一句,“少爷”(botchan)这个名字来自夏目漱石的同名小说。松山虽然不大,却是个有文化的地方,出了夏目漱石和正岗子规。另外,好像司马僚太郎也跟这里有牵连。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