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旅行中,除了住旅馆,也住过青年营或单位宿舍,这后两个地方往往能捡到书。 在意大利甘多菲堡(Castel Gandolfo)时,我们住在梵帝冈天文台的宿舍。三层楼,每层两个门,门里是两卧两浴,一间客厅和厨房。
夏宫入门
卧室的书架上总有些前面客人扔下的书。别看书不多,但几乎囊括了欧洲的主要语言。可惜内容以神学居多,翻来翻去,只捡出两本。一本是很久以前出版的<<蓝色导游>>(Blue Guides)系列中的“意大利”,另一本是杰弗里.阿彻(Jeffrey Archer) 的<<假象>>(False Impression) 。 自1918年,<<蓝色导游>>出版自助旅行书以来,如今已不知出版多少本。书中的插图不多,即便有也是黑白的。因偏重介绍文化历史和建筑,字小纸薄,开本不大,却常有6-700页,信息量很大。与当今出的旅行书相比,印刷和纸张都蛮简陋的,也因此份量较轻,便于携带。但因无立体图,到了地方,走街道看建筑,不便对照。当时我们正要去阿玛菲和西西里,翻了翻这本书,我决定把“DK”丢下,那本书很沉。 我一般不大看畅销小说,不是不喜欢看,而是没时间。特别是看悬念惊险类小说,有点儿像早年看中国的电视连续剧,搭时间还可能有损健康。早期亚洲出品的电视连续剧,特别喜欢用善意的隐瞒来造成误会,再引出一串故事,看得我这个着急啊,恨不能跳到电视里把那层窗纸捅破
Pescara是个靠海的工业小城市。这里有海,没文化,算是意大利最乏味的地区之一,但百姓居家还是不错的,去这小城是因为LD有个会。他整天开会,我既无会无事而且还无处可去,自然无聊。我先到街上闲逛,打听有什么可看的,结果就去参观了意大利著名作家 Gabriele d'Annunzio的故居。那是一栋典型的意式两层楼,厚墙,小院,铁栅花门,门后一小喷水池。内中布置一无例外地艺术优雅,谁叫意大利人天生就有一双“Fine Hands”。但此位和很多作家类似,咱只听过名字,既没有读过作品,也不知其生平。参观完了,也就记住了他曾是墨索里尼的导师。 故居里的拍卖画画得略为夸张,带些“拙”意,比如下面那个持扇的胖女人。那确是意大利传统的女人---婚后不可抑制地发福。胖了自然怕热,意大利的夏天也确实热,但很多地方却无空调。估计以前没这么热,靠厚墙和百叶窗,忍忍就过去了。现在全球升温,意大利人的日子真不好过。在火车上我常看到人摇扇子,还看到光头穿黑衣的高大男人摇着中国彩绢的小檀香扇。扇细风小,他们猛摇,扇画上的美人肯定头晕
似乎那故居是当地唯一的文化遗产,其后我又无聊地参观了邮局 这书是围绕着凡高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编的故事。起先是住在英格兰城堡中没落贵族女人因财政不佳,被逼卖名画。后来有人潜入城堡窃名画并杀死画主。苏世比的女艺术鉴定师得知此事,因职业道德和良心再智取名画。她因之被追杀,惊险出逃。逃亡路线跨越北美东欧,苏联,香港和日本。书中人物包括没落的英国贵族Lady Victoria Wentworth,以华尔街大亨身份出现的黑道人物Bryce Fenston,德智体美兼备的艺术鉴定师Anna Petrescu,退役的罗马尼亚体操运动员Olga Krantz, FBI Agent Jack Delaney.....书中主要的正反面人物都在齐奥塞斯库统治下生活过。单从这些人物看,你就知道这书应该好看。虽然有些情节编得悬了点,但还不太离谱。杀手Olga Krantz是前罗马尼亚体操运动员 除了故事编得不错,另有些艺术品知识方面的介绍。此书封底的誉词是“胜过<<达芬奇密码>>”。对我这种没有天主教背景的人来说,它确比<<达芬奇密码>>好读。这本书能留在天文台宿舍也很自然,天主教一定不喜欢“密码”那本书。由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中有个镜头是教皇夏宫,因天文台的办公室和图书馆也在夏宫里,因此我一看那个镜头就乐:这哪是夏宫啊,连边儿都没沾上。 梵帝冈天文台 这本书看完后,我就把它丢在Pescara的旅馆里。意大利人读英文书的不多,清扫妇很可能就把它扔了。旅馆里也拾不到书,那里至多有一本圣经。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