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天涯小站 2.0 首页 拾萃 文史阅读 查看内容

无疆行者:"纸上乾坤"系列六篇(4-6)

2009-4-12 11:00 PM| 发布者: 昨夜雨| 查看: 570| 评论: 0

摘要: 之四, 何日奉命提锐旅

之四,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柳上兄日前写有一绝, 题"北洋悍将吴佩孚"("乱世鹰扬只壮游, 来从风雨会中州"), 使我想起前些日看的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Barbara Tuchman). 那书里面有幅照片, 照的是吴大帅穿马褂在写毛笔字.

图一, 便装写字之吴佩孚(待传)

吴大帅, 名佩孚, 字子玉, 秀才出身, 山东蓬莱人, 生于一八七四年.

自一八九八年投笔从戎以来, 历经北洋武备学堂, 保定陆军速成学堂, 在一九零六年始任北洋陆军第三镇曹锟部炮兵第三标第一营管带, 开始追随曹老帅.

民国后他更一路追随曹锟, 在一九一六年升旅长, 讨伐张勋; 在一九一八年升师长(第三师, 其军歌见注一, 慷慨激昂, 有岳武之志), 横扫湖南: 攻岳州,陷长沙,占领衡阳.

后来他又跟随曹锟, 联奉击皖(一九二零年的直皖战争), 帮助曹锟控制当时的北京政府, 并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一九二二年)中击败张作霖, 事业达到顶峰.

一九二三年四月, 在洛阳, 康有为亲自为吴佩孚的五十岁(虚岁)生日题"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一半; 洛阳虎踞,八方风雨会中州".

当时的吴大帅可谓不可一世, 有"时人只知吴大帅, 不识曹老帅", "功高镇主"之嫌. 次年, TIME杂志以吴大帅为封面人物(二四年九月八日-见注二).

图二, TIME封面人物(待传)

但二四年九月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 由于冯玉祥的临阵倒戈兵败.

后来吴一度东山再起, 但旋为后起的北伐军所败, 从此一蹶不振.

吴一生嗜诗. 一九二九年他在四川过生日,赠给来宾的据说就是一本"蓬莱诗草". 只是客居四川, “花开上苑春三月,人在蓬莱第一峰”的风光不再...

三十年代, 吴已经移居北平, 但拒绝和日本人合作. 去世后, 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以彰显其晚节. 吴还有副对联传世: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确实是其一生的写照.

NOTE

1, 吴佩孚作满江红"登蓬莱阁"(吴佩孚所辖北洋精锐第三师的军歌)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
想当年,吉江辽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
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主权堕
江山如故,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2, TIME照片出处, 见http://www.time.com/time/covers/0,16641,19240908,00.html.


纸上乾坤之五: "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兼谈才华和马屁

题前的话: 原来文叫"才华和马屁". 现在觉得可以放入"纸上乾坤"里. 阎锡山("一角山城万里心"), 汪精卫(“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和吴佩孚("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 都是近代历史人物. 郭沫若也是.

拍马屁与被拍, 几乎人皆有之, 以文人为甚.

这拍马屁, 到了一定水准, 正如"炒股"里的"浑水摸鱼", 虽然说高风险, 却也高回报.

对他们来说, 少的只是"脊梁"; 在旁人来看, 多的却是"笑料".

记得有个相声讲(忘了名字), 有人(有传是纪昀, 版本多多)去贺老太太生日, 拿了几句"歪诗", 一惊一乍, 颇有笑料, 但和马屁诗还有些距离.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玄女下凡尘
养来儿子却为贼,偷得仙桃献母亲

意思和效果都不错, 是相声的好材料, 但粗俗了些. 相比之下, 传说中的解缙(一说高启)拍朱皇帝的马屁就写得"文雅"得多:

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一抛荡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此诗平仄合律, 其真谛在后两句, 前两句只是铺垫而已(类似的有"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丁谓(宋), 也是高水准). 这个故事的流传很广, 有人还把它安在纪昀和乾隆的头上, 权作一笑也未尝不可.

在"晒"下面几首近代有名的"马屁诗"("诗"出"名门", 却应是无可争议. 这里不论对错, 只问趋炎附势)之前, 先看几句"马屁"文字.

“主席并无心成为诗家或词家,但他的诗词却成了诗词的顶峰。主席更无心成为书家,但他的墨迹却成了书法的顶峰。例如这首《清平乐》的墨迹而言论,'黄粱'写作'黄梁',无心中把粱字简化了。龙岩多写一个龙字。'分田分地真忙'下没有句点。这就是随意挥洒的证据。然而这幅字写得多么生动,多么潇洒,多么磊落。每一个字和整个篇幅都充满了豪放不羁的革命气韵。在这里给我们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乃至从事任何工作的人,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抓活的思想第一,'四个第一'的原则,极其灵活、极其具体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没有亲耳听过(那时还没出生), 看到的这段也是从别处"抄"来, 虽非从文, 却也喜欢"历史", 知道那段"过去", 也知道说这话的郭沫若老先生曾是个学者和大诗人.

近日, 见有人把郭沫若老先生的旧作拿出来晒. 虽说, 年头不长, 但知道的人未必多. 想我这当年的"小毛头", 就记不住全部, 记的只是个大概.

郭老原以新诗出名, 于文于史于考古都有建树, 但古诗词的造诣也非同小可, "以古讽今"和"以今刺古"的水准, 不是今天网上的一些"诗人""词人"轻易可比的.

晚年的郭老, 写过不少"打油"诗. 嫌污了这里的"古韵新音", 就上几首看着象的诗词:

民国时, 郭沫若还是老郭, 不是郭老, 有评论先秦诸子的"十批"传世, 影响一时(后来余英时出来说郭剽窃他老师钱穆的著作, 方舟子站出来为郭说话, 略去不提).

据说转眼到了"文革". 当时的毛主席有诗一首, "读封建论·赠郭老". 诗云,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郭老见后, 马上表态, 并用和诗(即"春雷呈主席")的形式说: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
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读书卅载探龙穴,云水茫茫未得珠
知有神方医俗骨,难排蛊毒困穷隅
岂甘樗栎悲绳墨,愿竭驽骀效策驱
最幸春雷惊大地,寸心初觉识归途

完全贬斥自己多年的"成就"和"心得"不说, 用旧诗跟新势, 时无人出其右.
  
更绝的是在一九七六年, 那是个多事之秋.

年初, 周恩来去世, 随后是"四五"运动, 接着是"反击右倾翻案风".

那年的五月, 文化大革命十周年的前夕, 郭老有词曰:

四海通知遍,文革卷风云
阶级斗争纲举,打倒刘和林
十载春风化雨,喜见山花烂漫,莺梭织锦勤
茁茁新苗壮,天下凯歌声
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
妄图倒退, 奈翻案不得人心
三项为纲批透,复辟罪行怒讨, 动地走雷霆
主席挥巨手,团结大进军
-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七六年五月十二日)

过后不久, 朱德去世, 唐山地震, 毛泽东去世, "四人帮"垮台.

我们的郭老, 又顺势写了"水调歌头"如下: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
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
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梁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
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
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七六年十月二十一日)

然而不久, 随着"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召开, 华主席下台了, "走资派"的邓小平掌了权.

只是郭老(1892—1978)不在了.

郭老, 郭老, 去世的是晚还是早? 只可惜看不到他此后的"大作"了.

NOTE: 诗词抄自网上, 杂乱, 不知原始出处. 好在"纸上乾坤"的宗旨不在考古, 惟是"立此存照", 供日后补充之.

纸上乾坤之六: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以前金庸有一小说"神雕侠侣", 引元好问的句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一时间不少人还以为是金老先生自己的大作.

金大侠妙笔生花, 自己情场虽非得意, 写起杨过小龙女来却也神采飞扬; 李莫愁的畸形之恋, 写得也栩栩如生.

原以为这是小说家之言.

谁想到, 在康熙时代的高山雪域, 也有一大情种, 那就是六世DL仓央嘉措, 呵呵.

据载, 这仓央嘉措, 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内乱"中失踪(一说得病归天, 一说藏匿终老).

但现在人们感兴趣的是他的"花行", 呵呵,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1].

他有一首著名的"情诗", 翻译成汉语是"那一夜"[2], 在"雪域"广为流传. 不少内地子弟, 对此也"津津乐道".

那日, 在"天涯小站", 见不少人用英语翻译"那一夜", 行者也跟风试着译了一下, 不太满意, 暂算是一粗译, 先放在这里充个数.

"纸上乾坤"很久没有更新了...

That night by Tshangs Dbyangs Rgya Mtsho (6th Dalai Lama, 1683-1706?)

-Translated by WJXZ first in No Rhyme

Once I had been leaning on the chants all the night
Not for my perception but a piece of your afloat breath

That day I had been reciting the scriptures all the way
Not for my reception but a dent in your flying passion

That month I had been turning all prayer wheels
Not for my nirvana but a touch from your fingertip

That year I had been prostrating on each of the feet to the Buddha
Not for my approaching thy but only your warmth

That life I had been searching ten thousand mountains
Not for one reincarnation but a chance to see you on my road

NOTE:

1. nirvana, the ineffable ultimate in which one has attained disinterested wisdom and compassion (Buddhism); Emancipation from ignorance and the extinction of all attachment (Hinduism).
2. reincarnation, a reappearance or revitalization in another form; a new embodiment;  rebirth of the soul in another body.

3. 仓央嘉措绝句之一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4. 那一夜

那一夜,我彻夜聆听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天,我终日咏诵经文,不为得道,只为倾听你的深情;
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土,不为朝佛,只为贴近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走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能与你相见。

最新评论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7 03:49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