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柳上兄日前写有一绝, 题"北洋悍将吴佩孚"("乱世鹰扬只壮游, 来从风雨会中州"), 使我想起前些日看的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Barbara Tuchman). 那书里面有幅照片, 照的是吴大帅穿马褂在写毛笔字. 图一, 便装写字之吴佩孚(待传) 吴大帅, 名佩孚, 字子玉, 秀才出身, 山东蓬莱人, 生于一八七四年. 自一八九八年投笔从戎以来, 历经北洋武备学堂, 保定陆军速成学堂, 在一九零六年始任北洋陆军第三镇曹锟部炮兵第三标第一营管带, 开始追随曹老帅. 民国后他更一路追随曹锟, 在一九一六年升旅长, 讨伐张勋; 在一九一八年升师长(第三师, 其军歌见注一, 慷慨激昂, 有岳武之志), 横扫湖南: 攻岳州,陷长沙,占领衡阳. 后来他又跟随曹锟, 联奉击皖(一九二零年的直皖战争), 帮助曹锟控制当时的北京政府, 并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一九二二年)中击败张作霖, 事业达到顶峰. 一九二三年四月, 在洛阳, 康有为亲自为吴佩孚的五十岁(虚岁)生日题"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一半; 洛阳虎踞,八方风雨会中州". 当时的吴大帅可谓不可一世, 有"时人只知吴大帅, 不识曹老帅", "功高镇主"之嫌. 次年, TIME杂志以吴大帅为封面人物(二四年九月八日-见注二). 图二, TIME封面人物(待传) 但二四年九月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 由于冯玉祥的临阵倒戈兵败. 后来吴一度东山再起, 但旋为后起的北伐军所败, 从此一蹶不振. 吴一生嗜诗. 一九二九年他在四川过生日,赠给来宾的据说就是一本"蓬莱诗草". 只是客居四川, “花开上苑春三月,人在蓬莱第一峰”的风光不再... 三十年代, 吴已经移居北平, 但拒绝和日本人合作. 去世后, 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以彰显其晚节. 吴还有副对联传世: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确实是其一生的写照. NOTE 1, 吴佩孚作满江红"登蓬莱阁"(吴佩孚所辖北洋精锐第三师的军歌)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 甲午役,土地削 2, TIME照片出处, 见http://www.time.com/time/covers/0,16641,19240908,00.html.
题前的话: 原来文叫"才华和马屁". 现在觉得可以放入"纸上乾坤"里. 阎锡山("一角山城万里心"), 汪精卫(“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和吴佩孚("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 都是近代历史人物. 郭沫若也是. 拍马屁与被拍, 几乎人皆有之, 以文人为甚. 这拍马屁, 到了一定水准, 正如"炒股"里的"浑水摸鱼", 虽然说高风险, 却也高回报. 对他们来说, 少的只是"脊梁"; 在旁人来看, 多的却是"笑料". 记得有个相声讲(忘了名字), 有人(有传是纪昀, 版本多多)去贺老太太生日, 拿了几句"歪诗", 一惊一乍, 颇有笑料, 但和马屁诗还有些距离.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玄女下凡尘 意思和效果都不错, 是相声的好材料, 但粗俗了些. 相比之下, 传说中的解缙(一说高启)拍朱皇帝的马屁就写得"文雅"得多: 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一抛荡无踪 此诗平仄合律, 其真谛在后两句, 前两句只是铺垫而已(类似的有"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丁谓(宋), 也是高水准). 这个故事的流传很广, 有人还把它安在纪昀和乾隆的头上, 权作一笑也未尝不可. 在"晒"下面几首近代有名的"马屁诗"("诗"出"名门", 却应是无可争议. 这里不论对错, 只问趋炎附势)之前, 先看几句"马屁"文字. “主席并无心成为诗家或词家,但他的诗词却成了诗词的顶峰。主席更无心成为书家,但他的墨迹却成了书法的顶峰。例如这首《清平乐》的墨迹而言论,'黄粱'写作'黄梁',无心中把粱字简化了。龙岩多写一个龙字。'分田分地真忙'下没有句点。这就是随意挥洒的证据。然而这幅字写得多么生动,多么潇洒,多么磊落。每一个字和整个篇幅都充满了豪放不羁的革命气韵。在这里给我们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乃至从事任何工作的人,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抓活的思想第一,'四个第一'的原则,极其灵活、极其具体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没有亲耳听过(那时还没出生), 看到的这段也是从别处"抄"来, 虽非从文, 却也喜欢"历史", 知道那段"过去", 也知道说这话的郭沫若老先生曾是个学者和大诗人. 近日, 见有人把郭沫若老先生的旧作拿出来晒. 虽说, 年头不长, 但知道的人未必多. 想我这当年的"小毛头", 就记不住全部, 记的只是个大概. 郭老原以新诗出名, 于文于史于考古都有建树, 但古诗词的造诣也非同小可, "以古讽今"和"以今刺古"的水准, 不是今天网上的一些"诗人""词人"轻易可比的. 晚年的郭老, 写过不少"打油"诗. 嫌污了这里的"古韵新音", 就上几首看着象的诗词: 民国时, 郭沫若还是老郭, 不是郭老, 有评论先秦诸子的"十批"传世, 影响一时(后来余英时出来说郭剽窃他老师钱穆的著作, 方舟子站出来为郭说话, 略去不提). 据说转眼到了"文革". 当时的毛主席有诗一首, "读封建论·赠郭老". 诗云, 郭老见后, 马上表态, 并用和诗(即"春雷呈主席")的形式说: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完全贬斥自己多年的"成就"和"心得"不说, 用旧诗跟新势, 时无人出其右. 年初, 周恩来去世, 随后是"四五"运动, 接着是"反击右倾翻案风". 那年的五月, 文化大革命十周年的前夕, 郭老有词曰: 四海通知遍,文革卷风云 过后不久, 朱德去世, 唐山地震, 毛泽东去世, "四人帮"垮台. 我们的郭老, 又顺势写了"水调歌头"如下: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 然而不久, 随着"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召开, 华主席下台了, "走资派"的邓小平掌了权. 只是郭老(1892—1978)不在了. 郭老, 郭老, 去世的是晚还是早? 只可惜看不到他此后的"大作"了. NOTE: 诗词抄自网上, 杂乱, 不知原始出处. 好在"纸上乾坤"的宗旨不在考古, 惟是"立此存照", 供日后补充之. 纸上乾坤之六: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