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天涯小站 2.0 首页 拾萃 文史阅读 查看内容

无疆行者:"纸上乾坤"系列六篇(1-3)

2009-4-12 11:00 PM| 发布者: 昨夜雨| 查看: 503| 评论: 0

摘要: 之一: 一角山城万里心 日见闲地有山西黄河线, 壶口气势非凡, 堪留九曲之一口真气. 在网友的转贴中, 有一诗,

之一: "一角山城万里心"

日见闲地有山西黄河线, 壶口气势非凡, 堪留九曲之一口真气. 在网友的转贴中, 有一诗, 言为当年阎锡山所作(即下面这首”克难坡感怀”).

一角山城万里心,朝宗九曲孟门深
俯仰天地无终极,愿把洪炉铸古今

“一角山城万里心”, 开篇就写抱负, 字句虽平常, 却是深得作旧诗的诀窍, “一角”对”万里”, “山城”对”(雄)心”, 从近入远, 由实转虚, “起”法入规入矩.

“朝宗九曲孟门深”, 由远而近, 再近及远, 虚实交错, 有历史负重感, 承接上句也”恰到好处”. 虽然”门深”二字在旧诗词里成了”滥熟”的套子, 但用在这里并没有给人这种感觉, 反而增加了沧桑, 富含了古韵. 以前”诸侯”从四面八方朝见周天子, 叫”朝宗”, 现在字面上的意思也类似. 在”尚书"禹贡”里有句“江汉朝宗于海”, 已经把江河拟人化了, 后来的诗人墨客也多有此用. 例如, 白居易的“遂使江汉水, 朝宗意亦休”(题海图屏风 元和己丑年作), “朝宗远不及, 去海三千里”(和答诗十首并序之和分水岭)以及刘禹锡的“每羡朝宗水, 门前尽日流”(南中书来). 西北青铜峡据说有个禹王庙, 有人(不详)题诗曰, “疏凿传闻留禹迹,安澜名载庆朝宗”; 有人告诉我, 成都望江楼有联云, “万里朝宗东入海”, 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这里阎伯川同样如此, 只是”江汉”具体成了“九曲”黄河. 阎诗中的”孟门”两字, 应该指的就是具体的”孟门”(黄河壶口附近有孟门山, 今山西省临汾市柳林县有孟门镇, 相传大禹治水时,先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阻挡洪水的“龙门”,就叫它孟门—“孟仲叔季”之”孟”有排行第一的意思, 故有黄河第一门之称. 只是不知当时大禹治”黄”时, 用没用上那根”定海神针”:-P), 但”孟门深”, 连在一起用, 特别是前有”朝宗九曲”, 就可虚可实了.

以前, 在哪里还看到过, 这诗的最后两句写成了“俯仰日月天地新,愿把烘炉铸乾坤”, 明显出律, 当时传为笑谈. 今见阎伯川手书(见下), 是”俯仰天地无终极,愿把洪炉铸古今”, 当有一定的旧学修养. 虽然字句上并无新意(但有”启合”之妙, 见下), 比他的晚辈后生们那些”纠纠武夫”确强多了.

“俯仰天地无终极”, 再由近而远, 出己而达天地, 有陈子昂登台之浩叹; 及至最后一句, “愿把洪炉铸古今”, 既接上句, 由顿而振, 再回首句, 颇得”合”之妙. 旧时的文人不难写出此诗, 甚至在”谴词造句”上还可再上一层, 但若合身份, 非一镇诸侯或久负大志却蛰居一方的枭雄不可. 阎伯川能写出此诗, 特别是第二句, 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之二:“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上次醉雷公线上阎伯川的手迹, 引出了”之一”; 这里柳上兄提到的汪精卫, 引出了”之二”.

慷慨歌燕市, 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被国共两党都视为汉奸而”永不能翻案”的汪精卫, 能写出如此慷慨激昂而又格律严整的五绝, 许多人可能”大跌眼镜”. 事实上, 他不仅写了, 还真在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 那个年代, 行刺载沣(满清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 是个问凌迟灭九族的罪. 很难想象, 汪精卫事前会心存侥幸, 知道自己最后能够幸免; 正如很难想象, 当年的”民族英雄”汪兆铭后来会走向和日本人合作, 而被人们认定是”汉奸”.

这首诗, 直白, 贵在一股冲天的浩气. “燕市”, 当用荆轲和高渐离的故事; “楚囚”, 应指楚国钟仪被郑国献俘晋国的旧事(晋人称为“南冠”“楚囚”). 古人多有吟咏, 例如“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见赵嘏”长安秋夕, 一说’长安秋望’”一诗). 这两句用在这里, 非常贴切. 汪精卫是南方人, 刺载沣失败, 被囚于京, 写了这首诗, 正是”楚囚””歌”于”燕市”. 知道自己的”罪”大必死,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谈笑间视死如归状呼之欲出(注意”快”字). 那时的汪兆铭, 真英雄也.

补充(7/10/07): 据查, 满清于零五年废除”凌迟”之刑. 汪刺载沣是一零年, 年约二十七岁.

之三: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的绝命诗

闲地有人写抗战故事(见“珍珠港、卢沟桥、杂牌军”), 就跟着解释了一些细节和纠正一些”错误”. 其中一段是:

“长城抗战,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就是西北军干的. 据说, 大陆也开始承认’国军’的抗日贡献. 西北军一部, 后来随孙连仲将军参加’桂系’主持的’台儿庄’战役, 也是相当’剽悍’. 守庄的西北军池峰城师, 靠的就是大刀和手榴弹, 还有就是’光着膀子’上阵, 那种’视死如归’的勇气. 我现在还记得当年看书时, 孙连仲向池峰城转述李宗仁要他据守台儿庄死也不能过运河的那段话. 顺便地说, 当年守’芦沟桥’的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 后来退据台湾, 在金门死于’八二三’’共军’炮火, 是后话.”

网友Gators在回贴时说, ”长城抗战”由吉鸿昌领导, 于是就再花时间写了个长点儿的贴子如下.

“中原大战”之后, 老冯的部下, 降的降了, 顺的顺了(以前我的历史老师曾谈起老蒋如何用钱来买通张学良及其手下以及如何拉拢冯玉祥的部下), 余部被张学良该编成东北军的第三军(后来改成”二十九军”), 由曾是老冯”五虎大将十三太保”之一的宋哲元指挥. “九一八”, 张学良丢了东北, 随后满清废帝溥仪由日本扶植, 从天津到大连再到长春, 在东北成立了”满州国”. ”满州国”和关内的缓冲地带, 就是察哈尔(张家口)热河(承德)和河北一线, 基本是宋管辖的地盘. 看看当年宋担任的几种职务中的一个, “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 就可知道了宋的地位和当时的形势(“七七”全面抗战之前的三五年, 老蒋授衔给各方面大员, 其中的一级上将基本都是”地方诸侯”-包括宋的前”老板”退居二线的冯玉祥, 宋则和白崇禧一道是颇具实力的二级上将, 程潜是二级上将之首, 但并非带兵之人). 日本人不满足在满蒙的地位和利益, 鼓动热察冀的大小汉奸搞”自治”然后”独立”再归入”满州国”是它想”鲸吞”中国之前的”蚕食”策略. 三三年, “日本以热河地方官员表示归附满州国为由,开始进军热河”, 引发两方面的军事动作: 一是属于国民政府的宋部二十九军(后来有增援的中央军二十五师关麟征部), 发起著名的”长城抗战”, 其中以”喜峰口”血战为背景创作的”大刀曲”唱遍了全国, 和”义勇军进行曲”有一比; 二是由冯玉祥挂名, 由方振武和吉鸿昌等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战斗集中在察(内)蒙边界, 例如著名的”多伦”之战, 就在内蒙…

虽然著名的”长城抗战”不是吉鸿昌领导的, 但吉老将军却也是位”英雄”. 和老蒋的”战略部署”冲突, 又和共产党走得近, 不仅得不到国民政府的支持, 可能还会招致”麻烦”. 果然, 后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解散, 吉鸿昌走向公开和蒋决裂之路, 以至被捕, 竟然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 据说, 临刑前吉鸿昌要求坐着面对枪口, 并题诗一首, 诗云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该诗, 正好和前面的“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汪兆铭)对比着看. 吉鸿昌是”行伍”出身, 虽然这首诗,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五绝, 但也和他的老上司冯玉祥的”丘八”诗不同, 再结合当时的背景, 颇有一读.

顺便地说, 吉鸿昌的故事曾被搬上银幕, 可惜没看过.

最新评论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7 08:05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