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 大团的资金(The Great Ball of Money) (续)
当作者再次见到刘建锋时,他的生意已经不仅仅是白酒拍卖了。 他经营着一个巨大的白酒仓库,全部都是高档白酒。 顶级的卖给高级酒店和一些特殊的客户,稍微次一些的在网上卖,作为提高大众知名度的一种手段。 刘告诉作者,中国13亿人,还是有很多人没有理解白酒市场的潜力,这个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好,现在还只是跨出了第一步。 刘的仓库有四层楼高,收集了近10万瓶陈年白酒。 门口关着两条德国牧羊犬,晚上就放出来守门。 仓库里面一排排放满酒瓶的架子上,标明了年份和产地。 最里面是一个专柜,收集着最稀有的珍藏,有50年代的茅台,还有一瓶解放前的汾酒, 是一个公务员在南美出差时看到买回来的。 当聊起拍卖,刘告诉作者,现在越来越难找到好的正宗的陈年白酒了。 竞争太激烈,很多白酒已经被消费,也有很多已经被拍卖。 但刘建锋并没有坐等好时光过去,每过几个月,他就带领一批手下到各个省市去跑,先打出广告,然后租个酒店会堂,等人把家里的陈年老酒带来鉴定。 这个形式很像一些电视上的古董鉴定节目。 刘发现很多人不愿直接把酒交给他带回去拍卖,通常会要求一部分定金。 但他没有那么多现金。 也没有银行会给他贷款。 但是银行会愿意帮他发行WMP。 从2010年起,银行已经通过WMP,为刘建锋集资了4亿元的资金。 刘用这个钱先付了茅台的主人一部分定金,当酒卖了之后,WMP的投资者就会得到他们的部分,大约是10%加上本金。 剩下的再归茅台的主人。 这个炒作的关键是,茅台的价格是一直往上走的。 刘觉得那不是个问题。 他告诉作者,起先银行也很怀疑茅台的价值,但慢慢就消除了疑虑,现在很多银行都主动向他提供WMP的服务。 “完全没有风险”。
曾经的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说:我们要防止理财产品成为空洞的投资,应该更多地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 他的话虽然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许多中国实体经济的核心企业,比如一手造就了中国经济神话的制造业和重工业,如今都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激烈的海外竞争,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能源成本,都让它们的生产利润长期处在最低的状态。 很多企业已经完全放弃了在原来的生产领域投资再生产。 这当然不是说中国已经没有企业做有效的投资。 基建,房产,以及家庭房贷都还在不断地向银行借钱,很多企业还是有在设备升级和自动化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本,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也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吸收了大量的资本。 但是把所有这些都考虑在内,中国实体经济所需的信贷资本还是远远比不上中国的金融业所提供的。 事实上,很多中国的企业对自身发展的前景如此地悲观,以致开始转向一些投机的领域。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2013年说:几乎所有大型制造业公司,都多多少少在投资房地产。 对很多公司来说,产品销售是停滞的,生意很难做,盈利的能力已急剧下降。 所以,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不得不开始在房地产和金融业套现,以弥补制造业生产的损失。 这就是中国人说的“脱实向虚”。 它就是一个经济金融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来自金融投资的回报会远超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 很多领头的工业和大型的企业,都把资金直接地投入金融产品,而不再投入再生产。 在现实操作中,这种金融化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有些大公司建了自己的房产开发子公司,比如那个四川德阳的二重。 它在成都的近郊开发了一大批针对中产收入的高层公寓楼。 也有一些公司直接购买大批新建的楼房,以期增值或出租。 还有一些有能力从银行借到大批廉价贷款的,转手再以高利贷转借出去给别的公司。 还有一些公司把钱投资在WMP和信托产品上,以赚高回报。 据传,还有很多毫无金融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企业和企业家,都纷纷成立自己的金融服务公司。 比如,一个专做钢铁生意的建了一个P2P平台,现在正提供每年20%的利息给那些愿意提供短期贷款的投资者。 深圳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建了一个金融公司,专门帮助西藏的银行处理坏账。 一个专做裤子的成衣厂申请了银行执照。 一个常年亏损的矿产公司,买了一个汽车出租公司,希望借机转型。 一些不受政府监管,或政策规则障碍小的金融公司,近年来在中国出现了爆炸式的发展。 2015年底,中国有超过7,100个出租公司,比前一年增长了2,600个,比2012年,经济刚刚开始放慢时,增长了11倍。 2016年底,中国共有4,500个P2P公司, 而四年前经济刚刚开始放慢时,只有200个。 同一时期,市面上的理财产品数量在2015年增长了56%,2016年增长了20%。 按常规,当一个经济的增长放缓时,它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会下降,因为生产和投资都在紧缩。 但在中国,现实的情况却是相反的。 当经济增长放慢时,金融服务仍然快速的膨胀,不是因为实体经济需要这些信贷服务,而是有太多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的渠道。 随着快速增长的货币供给,大部分的钱流回了金融市场,资金的流动性根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而脱实向虚则愈演愈烈。 到2017年中,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已经占了GDP的9%,超出了美国,美国的金融和保险业约占GDP的7.2%。 (待续)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