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天涯小站 2.0 首页 拾萃 文史阅读 查看内容

拙林:【读书笔记】中国的巨债长城 (11)

2018-9-22 09:23 PM| 发布者: 昨夜雨| 查看: 593| 评论: 12|原作者: 拙林|来自: 小站空间

摘要: 第六章 - 大团的资金(The Great Ball of Money)茅台2011年,作者初次见到了刘建锋,北京歌德拍卖行葡萄酒烈酒类的专家。 刘自称也是刚接触这一行不久。 前一年,拍卖行一个重要的客户要求歌德帮忙拍一些他收藏的 ...


第六章 - 大团的资金(The Great Ball of Money)


  • 茅台


2011年,作者初次见到了刘建锋,北京歌德拍卖行葡萄酒烈酒类的专家。  刘自称也是刚接触这一行不久。 前一年,拍卖行一个重要的客户要求歌德帮忙拍一些他收藏的白酒。  此前,歌德从未组织过这一类拍卖。 到2011年为止,中国的拍卖行业在三年中,因为艺术品和古董的拍卖,扩大了500%,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拍卖市场。  歌德的总裁找到刘建锋,对他说“你喜欢喝酒,要不你来试试吧。”


中国并没有一个收藏白酒的文化传统。  白酒也不像葡萄酒,它几乎不受天气的影响,这一年和那一年的白酒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所以刘建锋一开始对白酒的拍卖也没有一个准确的预估。 但是,随着拍卖的进行,刘发现他大大低估了市场。  一瓶商标和年份都被保护地非常好的,1959年的茅台,刘建锋给它的起拍价是120,000元,结果最后的成交价是这个的8倍!


在突然意识到陈年茅台的价值后,刘建锋花了几个月到全国各地收集陈年茅台,然后在第二年开了中国第一个陈年茅台的专属拍卖会。 拍卖会在北京一个老酒店里举行,来了很多人,好奇的看客和买家一样多,拍卖会从晚上7点一直延续到了凌晨。  原来所有的起拍价都定得太低了,80年代的茅台平均成交价为30,000元,比预期的多了50%。


作者再见到刘建锋是3年以后,第一次拍卖会他只有一个助手,现在他有了200人的团队。  其中有人专门负责鉴别茅台的真假。 而歌德的白酒拍卖业务也独立出来,成立了公司,刘建锋正谈论着上市的事宜。  三年后的拍卖和第一次比起来专业了很多,好奇的看客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专业人员,清一色的白衬衫黑西装,通过手机接受着指令。  刘建锋已经成功把一个文化标志性品牌做成了一个金融资产,开辟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市场。 一瓶80年代的茅台,拍卖价达到了70,000元,比三年前翻了两倍多。  一瓶新的茅台在商店里的价钱只有2,000元。


  • 新增货币


中国暴增的财富,正成为世界上各种利基市场的福利和鸩毒。  利基市场(niche-market),在商业中是指那些被行业的主流和垄断企业所忽视的细分市场。  在温哥华,不断涌入的中国热钱,炒高了温哥华的房产价格,形成泡沫,很多当地人因买不起房子而被迫离开。  在缅甸,因为中国人对翡翠和玉石的需求,在当地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玉石开采行业,并且激化了当地的腐败和各种武装冲突。  在尼泊尔,因为中国人的需求,冬虫夏草已经贵如黄金,并引发了一轮冬虫夏草的“淘金热”。 在欧洲,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常常付高达两倍的价钱,签约顶级足球明星,炒高了全球足球明星的身价。


人们很容易把这一切看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暴发户行为,但是在这些现象的背后,也有着非常严肃的因素。


2008年当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日本,欧盟都在开动印钞机应付金融风暴时,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  在2007和2015年间,全球新增货币的63%来自中国。 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中国,而把目光聚焦在美国日本和欧盟。  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新增货币并不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发出来。 中国的货币增长(monetary expansion)主要是通过传统的商业信贷来实现的。  


每当商业银行贷出一笔钱,就是向市场投放了一笔钱,当公司或个人拿了这笔钱去消费,这个钱就会经过市场的流通再回到银行。  银行拿了这个钱再贷出去,就等于投放了第二次,经过流通再回到银行,这些钱就在流通中反复地被重复计算。 这样,整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额就会不断地提升。  这是银行在通常情况下造钱的正常途径。


当经济发展得越快,经济越活跃,贷款额就会上升得越快,因为在经济的上升期,赚钱的商机很多,值得投资的项目也很多。  但在中国这个关系出现了畸形。 就是经济没有发展得很快,但银行的贷款额远远得跑在前面。 在全球金融风暴之前,每1.5元的流通货币产生1块钱GDP,到了2015年,每2块钱流通货币产生1块钱GDP。 换句话说,日益增长的银行贷款,使得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增值能力在下降。  市场上有大量的资本没有真正的生产目的。


让这情况变得更糟的另一个因素是,除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中国人民银行近几年来也在悄悄地印钱,向金融机构注入了上万亿的货币。  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之一,是为了抵消从2016年开始的资金外流。 原因之二,是为了应付银行日益膨胀的坏账。 银行贷出去的每一笔贷款,无论表内还是影子银行,用的都是某个顾客的储蓄。  到期都是要还的,还要加上利息。 当太多的贷款变成了坏账收不回来,银行只能靠印钱来维持金融机构的稳定。 这种方式在开始时或许只是个应急措施,但到最后,却变成了整个金融系统离不开的拐杖。


这种维持稳定的方式,导致的后果是其它领域的不稳定。  越来越多的没有生产力的货币,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贬值压力。  2016年,中央银行从外汇贮备中拿出了一万亿美金($1 trillion)来制止人民币的贬值。  另一个潜在的危险是通货膨胀。 但中国政府至今为止还算把住了这一关。 原因之一是这些新增货币,大部分并没有流向消费市场,而是存在了银行。  然而,这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这些存在银行的钱总在寻找投资的渠道。 人们已经不太甘心让自己的钱烂在银行里。


那么,这些资金会流向哪里呢?


(待续)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2018-9-23 09:27 PM
拙林: 我改写了一小段,请看上面蓝色的部分。  不知这样好一点没?
感谢你指出我阅读中不全面乃至不正确的地方。我想我与你的差距有在基本经济学、金融学的知识上的,也有在对作者文稿的掌握及态度的认真上的,且待我慢慢补上。不过我觉得大部分情况下你我观点的差别并不是根本性的,而是在对不同因素或参数的重要性的强调上。

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容我稍后再与你交流。你先专心完成大作,造福众人(当然也包括我)为要。
引用 2018-9-23 07:57 PM
很有意义的系列,谢谢林妹子
引用 2018-9-23 02:59 PM
阿理郎: “中国的银行不停地向市场投放贷款,而那些贷款都没有创造相应的经济增长。  后果就是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没有生产目的的货币。”这句话似乎值得推敲。   ...
我改写了一小段,请看上面蓝色的部分。  不知这样好一点没?
引用 2018-9-23 12:10 AM
阿理郎: 你毕竟有商学院的基础,近期又专门下工夫研究了财经领域;我对金融是完全外行,所以即使读你提供的英语原文,我也不敢确信自己正确理解了作者的本意。原谅我的局 ...
“而那些即使只是为了维稳而发放的贷款,毕竟提供了那些工厂的工作人员的购买能力,从而推动了消费,间接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形成了另一种模式的经济刺激,也不完全是消极的,不完全是泡沫。”

看到你这几句话突然还想说几句。

下面的章节中有个例子,就是那个四川德阳的二重,是个僵尸国企,但它可以从银行借到很多钱。  工厂从银行拿到钱后并没有投入生产,或提升设备,因为本身已经严重的产能过剩,也没有提升工人的工资以提高他们的购买消费能力。  二重在成都郊外投资了大片房地产。  这些钱其实是加剧房地产的泡沫。  而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是千千万万个。
引用 2018-9-22 11:30 PM
阿理郎: 你毕竟有商学院的基础,近期又专门下工夫研究了财经领域;我对金融是完全外行,所以即使读你提供的英语原文,我也不敢确信自己正确理解了作者的本意。原谅我的局 ...
我觉得前面一章挺关键的。  在你这里写的理解中,银行似乎还是很听北京的指挥。 北京可以控制银行放多少钱,放给谁。  但在前一章有关影子银行的介绍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银行(加上影子银行)和中央的监管(银监管)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北京其实很难真正掌控银行放了多少钱,和钱都去了哪里。  就像我们最近常在新闻中听到的,定点降准,定向爆雷等,都是北京试图调整货币和信贷的去向,但收效很差,只要放水,钱就会流向房地产,其实这不是北京想要的。

所以,在上一章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错位玩具岛那章)

The curious shape of China'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s not the result of some grand design hatched in Beijing.  Rather, it's the result of unprecedented tolerance by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Consequently, member of the public now enjoy immense choice when it comes to how they invest their sav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Beijing's tolerance has unleashed a perpetual-motion machine of debt creation over which it has seemingly lost all control.

到这两章结束,作者勾勒出的是一个失控的金融系统。  想要take back the control and fix the problem是非常难的,很多政策层面的修修补补并不解决根本问题。  几乎整本书都在分析这个system内在的结构性问题。  在书的序言里,作者列了四点关于'what this book doesn't attempt to do'.  和一点‘what this book is about'.  It is about the mechanics of how the Chinese economy works, and why it's ill positioned to save itself.  债务是作者找到的一个切入点。

“西方的经济理论不能用来解释中国专制体制下的经济问题”, 我觉得这个观点需要修正。  中国现在这个计划经济和自由经济的混合体确实需要一个新的模型来研究它,而像作者这样的在中国生活了10几年的西方学者现在已经越来越多。  而他们做的研究和积累,其实就是在建构一个新的分析模型。  作者是个记者,这本书其实是大众化的,专业的书和研究应该已经是非常丰富了。  所以我在第一篇开头就说,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和研究一直在深入。  我们自己也应该认识到这种变化,而修正我们原有的观点。

经济是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规律。  这本书的分析对象是经济(和金融),政治是影响经济规律运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以往的思维习惯比较偏向于把政治作为主体,而一切经济的问题都被我们用来说明政治的问题。  这不是这本书的定位。

读一本这样的书,不是要代替中国学者的分析,也不是要找到一种最“正确”的解释。  而是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角度。  我为写笔记听了很多国内财经方面的演讲,比如高善文的,我发现读了这本书,我更容易理解国内一些经济学家的话,而我也常在国内学者的演讲中听到这本书里分析的问题。  这是让我很高兴的一个收获。

另一个让我更喜欢看西方学者的书的原因,是他们的立场比较容易超脱。  中国人谈中国问题,虽然在文化上,政治上的理解更深,但总是难免会有一定的情感倾向,立场的倾向。  我觉得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立场是一种干扰。

不知道我这样说是不是把问题搞更复杂了。     先止住,我还是先往下写了再说。
引用 2018-9-22 09:57 PM
拙林: 能否告诉我你的疑问是什么?
你毕竟有商学院的基础,近期又专门下工夫研究了财经领域;我对金融是完全外行,所以即使读你提供的英语原文,我也不敢确信自己正确理解了作者的本意。原谅我的局限的专业知识,我现在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先前评论中讲的中国国家银行在依照政治领导者的意愿发放贷款。所以我理解的你给出的那段英语的中文意思是这样的:

那些贷款并不像过去那样创造那么多经济增长,而使大量金钱流失在非生产性的用途中。

我猜测作者是在暗指贷款给亏本的国营工厂,目的是维稳,而不是促进工厂的经济改造。在自由经济中,银行本该让这类工厂自然倒闭,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但这个猜测需要有上下文其它文字的支持,所以有我前面的一问。

回到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尽管如前所述我对经济学是外行,但我觉得现在西方的经济学家学过的经济理论和模型都是建筑在自由市场的基础上的,对专制制度下的经济不适用,所以他们的分析和推测就如同用西方的文化规则分析东方的文化或者用东方的文化规则分析西方的文化一样,中间脱节很大。尽管现在中国所谓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近西方的国家资本主义,但国家机器及行政力量所起的作用及可以采取的措施是与传统的西方国家大不相同的。西方学术界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可以近似描述中国经济的模型(他们也未必有兴趣去建立这么一个模型),而西方政治人物更是只对与他们的政治利益有关的局部细节有兴趣,我怕该文的作者在写作中因此也难免处处掣肘。

而那些即使只是为了维稳而发放的贷款,毕竟提供了那些工厂的工作人员的购买能力,从而推动了消费,间接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形成了另一种模式的经济刺激,也不完全是消极的,不完全是泡沫。至于骗取贷款则是另一种类型的经济活动。
引用 2018-9-22 05:44 PM
上面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应该是这样的:

在一个正常的经济体中, “银行贷款”的扩张速度和这个经济体发展的速度应该是hand in hand的,经济发展得越快,贷款额就会上升得越快,因为在经济的上升期,赚钱的商机很多,值得投资的项目也多。  但在中国这个关系出现了畸形。  就是经济没有发展得很快,但银行的贷款远远得跑在前面。  也就是说,很多人拿着虚假的项目或理由去银行骗钱。  银行借出去的钱,并没有变成一种能够为经济增值的投资。  所以如此巨额的贷款,投放到市场上,(这是前一章的内容,银行影子银行一心做大的私心),就导致了“a lot of money that has no productive purpose. ”。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资金在我们想不到的地方制造我们想不到的泡沫。  总有人在炒这个炒那个,从现代艺术,到古董,到中药,到白酒。  今天大家都在玩金融。  整个经济走在一条“脱实向虚”的路上。  实就是实体经济,虚就是虚拟经济(金融)。
引用 2018-9-22 05:23 PM
阿理郎: 你是否可以提供更多一点上下文?
我先说为什么这两章对我来说这么难。

前面所有的章节都是相对独立的,国企,鬼城,房地产,本身的问题比较容易理解。 每章的最后都指向银行,也就是银行的坏账。

从第五章错位玩具岛开始,是要把这个‘银行’的问题进一步扩展到‘金融’的问题,进入到金融体系的内部。  这就有点离开了大众的知识范畴,进入了比较专业的领域。  但这又是重中之重,是整个debt问题最核心,最结构性的部分。  从这里开始,我就一直担心在归纳和概括的过程中,我会遗漏重要的细节。  而这两章的内在逻辑对问题的解剖是非常重要的。  

我自己在听了读了这么多遍后能够懂书的内容,但把这些理解组织成书面语言时,就常常会把内容变简单和僵化了。  有时候用口语说比较方便,但换作书面语言不容易。  我为了熟悉这种财经类的语言,还在油管上关注了好几个财经频道,听了几个月,就为了熟悉那种语言。  所谓隔行如隔山,我虽是商学院毕业,但一直做着IT,对金融的术语和知识真是知道太少了, 这次借机补修了不少。
引用 2018-9-22 04:57 PM
阿理郎: 你是否可以提供更多一点上下文?
能否告诉我你的疑问是什么?
引用 2018-9-22 03:30 PM
你是否可以提供更多一点上下文?
引用 2018-9-22 11:34 AM
阿理郎: “中国的银行不停地向市场投放贷款,而那些贷款都没有创造相应的经济增长。  后果就是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没有生产目的的货币。”这句话似乎值得推敲。   ...
你能给我这样的feedback太好了。 这一段的英文是这样的:  In other words, the Chinese banks have kept making loans, but those loans don't generate as much economic growth as they used to, resulting in a lot of money that has no productive purpose.  我觉得好像 productive purpose 这个词翻得不够准确。
引用 2018-9-22 10:12 AM
“中国的银行不停地向市场投放贷款,而那些贷款都没有创造相应的经济增长。  后果就是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没有生产目的的货币。”这句话似乎值得推敲。

查看全部评论(12)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7 02:41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