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 错位玩具岛(Island of Misfit Toys)
这一章的标题是“错位玩具岛”, 源自一部经典的圣诞节电影,意思是说一些看上去很熟悉的玩具,凑近了才发现许多细节是错位的。 读开篇的描述,我脑子里忍不住想到了‘中国特色’四个字。 很贴切呀。 忍不住来抄一段书。 “For example, China’s money-market funds are managed not by storied investor like Vanguard and Fidelity but by China’s equivalent of Amazon and Google. Insurance companies generate most of their premiums not from selling insurance but from selling investments that mature after only a year, insure nothing, and promise a fixed return a little higher than bank deposi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rust companies help rich families preserve their wealth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but in China trusts have become the second-biggest clas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 after the banks, facilitating loans to everyone from property developers to local governments. And whereas in the United States most households own shares in publicly traded companies, whether in a 401(k) or a mutual fund, in China families are most likely to hold short-term, fixed-income investments called wealth-management products, which are sold by banks as a no-risk, high-return alternative to deposits.” 这种异样的金融体系并不是来自北京的顶层设计,它来源于北京对金融创新和探索一种史无前例的纵容。 今天,大家在金融投资方面,有了比过去多得多的选择,但同时,北京的这种纵容也催生了一部失控的,制造金融债务的永动机。 这章的中心故事是一个P2P平台,有利网 (www.yooli.com),和它的CEO刘雁南。 80后的刘雁南是个年轻的高富帅,在英国完成了高中和大学,于2008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经济系。 2007至2010年供职于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的美林证券位于伦敦及香港的投行部,2010至2012年供职于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TPG。 2012年与另两位合作者联合创建有利网。 2015宣布离开,再造互联网金融平台美利金融。 在本书作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正任有利网的CEO。 刚开业时,三人从一个一居室的公寓开始,一年后就扩大到30员工,两年后就扩大到2000员工。 刘雁南在英国留学时,正是P2P在欧美的上升期,但在中国还是个新概念,不但如此,在中国搞私人信贷和集资是件危险的事。 有利网成立的那一年,全国闻名的吴英非法集资案刚刚从死刑减为死缓。 在中国,从民间集资贷给私人企业和个人,再报以利息是有法律危险的。 但其实民间高利贷和私人贷款一直存在,电线杆上,倒闭工厂的大门上,到杂志的插页,随处都可以看到高利贷的广告,政府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前提是不因爆雷而引起民愤和社会动荡。 所以,吴英的问题更主要是她有3.8亿的集资还不上,而非私人贷款这件事本身。 刘雁南说,在中国,私人和小型私企根本就没有别的途径可以得到贷款。 讽刺的是,中国并不缺少商业银行。 从800多个小型的乡村银行,到140个城镇银行,再到40个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小到只占银行体系的2%),11个全国性银行,和5个主要的国家银行(这5个银行占了几乎50%的银行总贷款)。 中国的银行系统并不是为了私有企业的贷款需要而设计的,国家银行的主要业务是给国营企业提供大量的,廉价的商业贷款。 中国人的储蓄除了楼市,大部分都存在了银行。 中国的股票市场与银行相比,还只能吸收一小部分的储蓄,而严格的外汇管制又使得大部分中国人无法把钱投资到海外更成熟的股票市场。 这就使得国家银行对于国人的储蓄有着垄断的地位。 到90年代末,中国的银行作为支撑国家经济的工具,基本是资不抵债的状况,近40%的贷款都无望收回。 为了帮助银行资产重组,北京设计了一套能保证银行利润的操作模式。 北京规定了一个储蓄利息的最高点,和一个贷款利率的最低点。 也就是保证了银行在每一项贷款上都能赚到一个固定的最低差价。 这样,银行贷得越多,赚的利润就越多。 2007-2012的五年中,当全世界的银行都因金融风暴而焦头烂额时,中国银行的年利润翻了三倍。 ICBC(工商银行)成了世界第一,建设银行紧随其后。 原因并非高超的管理,而是这个像高速公路收钱站式的盈利模式。 21世纪以来,北京一直把银行储蓄的利息控制在通胀率以下,由此帮助银行以更低的汇率借给企业,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这样的做法在实质上就是给那些能够从国家银行得到贷款的企业输送救济和补贴,它的代价就是老百姓的财产在银行里贬值。 在80和90年代,中国的银行根本不需要考虑给民营企业贷款,因为那时的民营企业在经济中的比例还很小。 甚至到了2000年代初期,银行不给私人企业贷款也不会给经济造成实质性的损失, 而且银行也确实有不贷给私人企业的理由。 在中国,人们常说一个公司会有三本帐,一本给银行,一本给税务局,一本给自己。 这样银行就很难准确地评估一个企业。 资产重组之后,国家给了银行坏账一定的压力,这种情况下,只有当这个坏账是贷给国营企业的,银行就至少还有一把政治正确的保护伞。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私企一直处在一个信贷饥饿的状态。 而当刘雁南们开始创建P2P时, 正好赶上政府放松了金融的管制。 开始时,找需要贷款的小公司很容易,找愿意借钱的人很难。 大家还没听过P2P这个概念。 刘雁南通过朋友介绍,在午餐时间去给人讲课,介绍什么是P2P,这样他才签了第一批贷款人。 很快他就有了相反的问题。 不到2年,人们开始带着自己的余钱涌向他的网站,一个loan常常贴出几秒钟就被卖掉了。 到2014年底,大概有2百万人通过有利网贷出了60亿人民币。 原因很简单,它提供的利息和收益,大致在8%到15%之间,是普通人在市场上可以找到的最好的。 直到2009年以前,大部分人的钱都只能乖乖地放在银行里。 09年后,金融领域开始一点点松动,一点点民主化。 今天,一整套金融工具连着一个全新的金融生态体系被孵化出来,也被所有的社会阶层所接受。 在这个生态体系的中心是各种理财产品,called wealth-management products (WMPs)。 WMPs最初出现在2004年,到2010年开始流行。 当时银行找到了一种最受大众喜爱的产品。 这种3个月左右的短期WMP有着4-5%的年利润,比银行3%的定期利息高一点,而且还同样的没有风险。 2009年底,WMPs的总额大约是1.9万亿(trillion)人民币,到了2016年底,这个数字翻了12倍,达到29万亿元,占整个银行总资产的20%。 一时间,到处都是WMPs,你可以走进任何一个银行的分支买到它。 从WMPs收集来的钱被投资到茶叶,钻石,酒,股票,矿石和稀有金属,以及外国货币等任何一种银行认为会带来收益的行业。 但归结起来,WMPs主要由三个组成部分:公司债券,给银行的贷款(银行再转手贷出去),以及企业贷款。 这三种成分风险有高有低,给银行的贷款一般来说最安全,但利润最低,给企业的贷款风险较高,回收也高。 合在一起,它们就提供了一个平衡了风险和收益的金融产品。 大部分的资金管理行业,无论是信托,保险,证券,还是基金,或者P2P,它们都用类似的方式配置汇集的资金,由此成为传统银行贷款以外的一条信贷渠道,合在一起,它们被称为影子银行系统。 (待续) |
老齯: 给林MM叫个好。WMP有中文的,叫财富管理产品。
阿理郎: 一点商榷:第八段里有几处提到“储蓄”,我猜测在英语是"savings"。我想原作者的本意是指普通百姓节省下来的钱。在国外这些钱可以投资在不同领域,甚 ...
老齯: 给林MM叫个好。WMP有中文的,叫财富管理产品。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