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了有一阵子了。 一直想记一点笔记和感想,可总有点力不从心。 每次读了英文用中文概括都会很吃力。 几次三番动了笔又放下,期间还去看了韩剧,综艺,结果心里还是放不下。 Anyway,先把坑挖开了,也算是督促自己。 希望能坚持把坑填满。
Table of Contents
- Introduction: Fear
and Greed
- The Black Box
- The Zombie Accommodation
- Ghost Cities
- Robbing Peter
- The Island of Misfit Toys
- The Great Ball of Money
- The Resistance
- Voodoo Economics
- The New Normal
Author: Dinny
McMahon 麦克马洪是前WSJ驻京记者,他生长在澳大利亚,9岁开始学中文,高中后两次去北京学习中文,工作后又以WSJ记者的身份在中国生活了11年。 这本书出版于今年3月。 麦克马洪现供职于芝加哥一个叫马可波罗的智囊团。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Best Seller”式的写作风格。 书里有很多很多真实可信,有名有姓的故事,具体到一个城市,一个国企,一个农民,一个P2P公司CEO,一个因调查中国上市公司而遭遇牢狱之灾的华裔加拿大公民,一个把工厂开到美国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把这些故事穿在一起的,是作者深入浅出,严谨又扎实的专业分析。 这是一本写给美国大众的书。 书中的观点和数据在专业圈里恐怕早不是秘密,但真正面向非金融专业的大众,又这么全面,这么深入,这么易懂的,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本。
对于我这样一个金融门外汉来说,我只能把它当成一本畅销书来读。 在增加自己对中国金融现状认识的同时,我忍不住想象着一个普通的美国年轻人可以从这样一本书里读到什么。 我甚至很想把它介绍给在商学院读大一的女儿。 以前常有人说美国的年轻人不关心世界,中国年轻人对美国的了解要远胜于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 但是时间会改变一切,我觉得美国对中国的了解正在加深,而中国年轻人对美国的了解正受着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 所谓知己知彼,到底谁的认知更扎实更准确,真相真的很难说。
这本书在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分为层层递进的四个部分。 前言和第一章阐述了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对中国的经济金融体制的特点作了一个简单的叙述。 第二到第四章讲了实体经济中和金融债务相关联的部分,主要是僵尸型的国营企业和房地产。 第五章详细介绍了土地在地方经济和房产经济中的角色。 第六到第七章讲了中国的金融体制和其中的问题。 巨额债务的来源和它急剧膨胀的过程。 书的最后三章讲了改革在中国的艰难。 即使北京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也有意愿和计划改变,但整个体制的性质和结构决定了改革的艰难程度。 其中第九章重点介绍和分析了习近平的供给侧改革和它的问题,以及中国即将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下面分篇就这四个部分记录一些我自己印象特别深和帮助特别大的部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