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分析 22 江海章所讲的故事 2017年7月25日 第三段: 天下乐进而弗厌。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乐”,快乐,欢喜。马王堆道德经第31章讲“若美之,是乐杀人”,意思就是通过杀人获得快乐。“进”在马王堆道德经中是“推”。这说明“进”和“推”的意义在当时相近。现在“推进”也是一个常用词。所以,“乐进”的意思是民众很快乐的推举一个人为王。“天下”是社会、国家里的全体人。“厌”是厌恶,憎恶。“天下乐进而弗厌”的译文应该是:民众会很快乐的推举他,而不是厌恶他。 民众喜欢推举他是因为“以其不争也”,就是说他把利益、名誉让给民众。“以其”,因为他。“争”,多人想获得同一个资源。“争”不是斗争,打斗,是争抢。“争”的本质是多人力求获得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很少。争抢的手段是抢,争夺的手段是夺。所以,“以其不争也”的译文是:因为他不抢夺利益、名誉。 “莫能与之争”就是没有人可能和他争。“莫”,没有人。分配利益时,争的人拼命向前挤。而圣人则站在最后,后面没别人了,谁和他争呢?所以,不可能有人与圣人争抢。这是一个非常有逻辑性的推理。“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译文是:因为他不和百姓争名争利,所以社会里没有人可能和他争名争利。 我们看到,老子要求君王忍辱负重。有食物的时候要让百姓先吃,食物吃完了君王可能要饿肚子。君王还不能痛快的命令百姓做事,反而是求爷爷告奶奶的请求他们。因此做一个好君王其实是一个苦差事。这就是中国传说中君王的楷模尧、舜、禹的形象。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78章说: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江海章的全文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打一个比方,道在社会中的作用,就像小河与江海之间高低差的作用。江海为什么能成为数不清的河流之王?因为它甘于处在所有河流的下方。因此成为了众河之王。君王带领百姓寻找利益时,获取利益要在百姓之后。君王指挥百姓做事的时候,对民众说话要谦卑,表现出百姓在上,君王在下。这样指挥民众,他们就像很轻的东西,让他们去那里他们马上就去。这样带领百姓,百姓不会埋怨和嫉妒。民众会快乐的推举这样的君王,而不是厌恶他。因为他不和百姓争名争利,所以社会里没有人可能和他争名争利。 江海章所讲的故事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君王来向一个前朝老臣求教:“百姓不但不听我的指挥,还污蔑我多吃多占。我管理部落这么辛苦,我容易吗?您说我该怎么办?”。这位老臣就是老子。他说:“先王们管理部落是遵循道的。什么是管理部落的道呢?用一个比喻来讲吧。江海是众河之王。它们为什么是王呢?因为它们处于所有的河流之下。做君王要像江海一样,也要处于百姓之下。当先王们指挥百姓做事的时候,他们好言相劝。所以百姓才听从他们。当先王们亲自带领百姓去获取利益,他们让百姓先得,自己后得。所以百姓才不污蔑他们。遵循这个道使百姓喜欢他们,继续推举他们做君王,而不是厌恶他们。先王们不争名夺利,所以没有人可以和他们争名夺利。”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