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天涯小站 2.0 首页 拾萃 文史阅读 查看内容

昨夜雨:管窥袁枚之《所见》

2017-5-16 09:49 AM| 发布者: 昨夜雨| 查看: 778| 评论: 7|原作者: 昨夜雨|来自: 小站空间

摘要: 最近一直忙着抓小精灵。昨天八六同学找来小学一年级课本所载的袁枚《所见》一诗,引起了一些讨论。于是我在抓小精灵之余,也不免有所分心,心得几点,写在这里供各位诗友各位老师指正。(一)先把这首诗敬录如下:【 ...
最近一直忙着抓小精灵。昨天八六同学找来小学一年级课本所载的袁枚《所见》一诗,引起了一些讨论。于是我在抓小精灵之余,也不免有所分心,心得几点,写在这里供各位诗友各位老师指正。

(一)

先把这首诗敬录如下:

【清】袁枚: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诚如常乐兄所言,这首诗“表现了一种童趣与田园风光。”诗中没有用到什么难字,更没有典故。“林樾”一词稍微生僻了一点,这个词就是“树荫”的意思,在唐宋诗词古文里偶见,对于稍有文化知识的古人来说不算难字。

这首诗的好在哪里呢?常乐兄还提供了一个诗词鉴赏的链接在此,可供参考。这个帖子说,“诗作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牧童刻画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情趣盎然。”这些都是确实的。

但是,我想更深一步探究这首诗作中的“牧童行歌”与“牧童捕蝉”的意象。中国的诗歌史上还有谁写过这些牧童意象呢?依靠谷哥与度娘,我找到了很多首牧童诗。不过我注意到,在这些众多的牧童诗中,提到音乐的,基本上都是“牧童横笛”的意象。第一个描写“牧童横笛”的自然是天才,后面跟着写,就有可能落到窠臼里去了。真正描写过“牧童行歌”意象的,我只找到一首唐诗:

【唐】栖蟾: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我们就不难看出袁枚作品的清新所在。

(二)

我暂时还没有找到和“牧童捕蝉”相关的作品。显然,不是历史上的牧童很少行歌,或者很少捕蝉,只是诗人很少费心去描写这些意象罢了,或者写了之后,竟没有流传下来。

而袁先生为什么要写下这样的一首平白清新的诗呢?我想这与他的“性灵”主张有关,也与他的“作诗不可无我”的主张有关。“作诗不可无我”的主张,在上面的两首诗对比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袁诗中的视觉与音响效果,都比那首唐诗更具体,更清晰,因而“我”之所在,也就更加明确。

袁枚的“性灵”主张,可以通过下面这首诗来表达:

【清】袁枚:遣兴之一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显然,对于袁枚来说,“牧童行歌”与“牧童捕蝉”都是寻常之意象,虽然以往的诗人没有怎么涉及,但今天的我,只要想作诗,便可以有诗——关键在于有没有“灵犀一点”。

(三)

但是,袁枚的《所见》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尤其是考虑到收入小学课本,作为供小学生学习揣摩的一个标本。

这首诗的内容是很好的。但从古体诗词的形式上说,这首诗的声调与押韵上都有瑕疵。这首诗的“樾”字与“立”字,分属不同的韵部。据有人考证,只有用苏杭方言读的时候,可以押韵。但我认为,写诗的目的,还是要尽可能地和更多的人交流。如果有方言的限制,那么就造成了交流中的一个障碍。这也就是我主张今人尽量用今韵写诗的原因。

另外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歌声”一词,是不是用方言来读,就成了仄声或者重读呢?我不得而知,只能做这样的揣测。古体诗词的格式到了清代,已经成为定格。按照平仄规则写诗,不是因为规则如此所以如此,而是因为这些规则可以让诗词更加动听,所以这里的“歌声”一词,按今音读来是平声词,算是一个遗憾。

综上几点管见,我认为这首诗是一首好诗,但不能算作经典,所存在的问题,和小学生谈起来可能又比较困难。再加上一个今天的难字,当作小学一年级的教材是否妥当,似可再三考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2017-5-17 11:31 AM
阿理郎: “牧童横笛”频见于传统诗词及国画中,但在我的经历中,江南水乡农村,能吹笛的人并不多,遑论儿童。不知风雨兄及其他站友有何见教? ...
这个问题同意风雨兄的见解。再从音乐角度补充一点,感觉古人玩乐器比今人普遍,且目的多为自娱和(或)自我修养,不像今人多是为了考级升学加分那么功利。另外南方竹子比北方多,竹笛应该比北方更普及;小孩吹的也未必都是正经竹笛,可以是芦苇做的芦笛或芦哨;手巧的一截树枝也可以做出一个能吹响的玩具笛子。
引用 2017-5-17 09:03 AM
阿理郎: “牧童横笛”频见于传统诗词及国画中,但在我的经历中,江南水乡农村,能吹笛的人并不多,遑论儿童。不知风雨兄及其他站友有何见教? ...
阿郎兄的这个问题很好。但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总的感觉是,“牧童横笛”的消失的原因是田园化农村的消失,而田园化农村的消失,是整个社会进程所付出的代价。如果没有古代诗词中留下这些意象,我们也许就不会认识到过去的田园化农村曾经有过的这些生活细节。

有时间的话,我也想好好议论一下这个问题。
引用 2017-5-16 09:26 PM
“牧童横笛”频见于传统诗词及国画中,但在我的经历中,江南水乡农村,能吹笛的人并不多,遑论儿童。不知风雨兄及其他站友有何见教?
引用 2017-5-16 06:53 PM
SevenStar: "当作小学一年级的教材是否妥当,似可再三考虑。"

确实,可以选其它诗。
感谢七星兄的认可。
引用 2017-5-16 06:52 PM
Chang_Le: 风雨兄旁征博引,分析得透彻充分。学习了。

一个小问题,第一段结尾,“。。。不能看出”,疑似“。。。不难看出” 的笔误? ...
感谢常乐兄的指正。
引用 2017-5-16 05:39 PM
风雨兄旁征博引,分析得透彻充分。学习了。

一个小问题,第一段结尾,“。。。不能看出”,疑似“。。。不难看出” 的笔误?
引用 2017-5-16 04:15 PM
"当作小学一年级的教材是否妥当,似可再三考虑。"

确实,可以选其它诗。

查看全部评论(7)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5-11-7 01:11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