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篇主要是给各位一些感性认识,长长的机身,大大的机头,短短的机翼,在空气中游弋穿梭,发动机还会发出狼一样的嚎叫。 1951年,洛克希德的臭鼬工厂(Skunk Works)的主任工程师强森(Clarence "Kelly" Johnson)来到了朝鲜战场,跟当时的参战飞行员交谈,问他们想要什么样的飞机。洛克希德那时候还是独立的公司,还没有跟马丁·玛丽耶塔合并形成洛马公司。而臭鼬工厂则是洛克希德的设计部门,出了好多经典机型,包括U-2、SR-71黑鸟、F-117夜鹰、还有F-22猛龙。 F-86“佩刀”(左)和MiG-15(右) 当时在朝鲜战场是苏联的MiG-15和美国的F-86的较量,两架飞机看上去很相近,都是后掠翼,机头进气。但F-86要大一些,而且重了好多,MiG-15的空重只有3,630 kg,而F-86空重则有5,046 kg。虽然交战中互有胜负,而且F-86的最大平飞速度更快一点,但飞行员们普遍反映MiG-15的爬升机动性能更好些,所以他们想要一种小巧简单但是性能更好的飞机。 Clarence L. Kelly Johnson 在U-2和F-104前 强森回到美国后就开始了设计,搞出了好几个方案,从8,000 磅 (3,629 kg)的小机型到50,000 磅 (23,680 kg)的大家伙,但最后选定的是最简洁的设计,选用最轻、空气动力上最有效的机体加上一台强劲的发动机。发动机选的是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的J-79涡轮喷气发动机,这台发动机的性能比其它发动机有了很大的提高。 1952年11月,洛克希德把设计方案展示给美国空军,空军表示感兴趣,而且同意拨款造两架验证机“XF-104”。 The first XF-104 (s/n 53-7786) 试飞员Anthony "Tony" LeVier,不过不是在F-104前照的。 接下来的故事,德国《明镜》周刊的描写就比较戏剧了。说试飞员Anthony "Tony" LeVier第一次看到这飞机时,人都吓呆了。忍不住问:“机翼在哪里?” 是啊,F-104的设计,有很多是跨时代的。当时的设计,机翼要不是后掠翼,就 像上面的F-86,要不是三角翼。强森的设计,是个梯形机翼,还特别短,飞机的翼展只有6.36 m。这就是说,除去机身,那么每一边的机翼长度连3米都不到。强森的理念是减少一切不必要的阻力,所以机翼不光短,而且很薄,薄到机翼的前缘,只有 0.41 mm厚,半个毫米都不到,可以切菜割肉了哈(下图)。所以落地后地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防护套上,免得脑袋被割掉哈。 大家都知道飞机的升力,来自于机翼(翅膀)。这么一对小秃翅膀,怎么飞得起来? 资料来源: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ckheed_F-104_Starfight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North_American_F-86_Sabre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koyan-Gurevich_MiG-15 http://www.spiegel.de/einestages/starfighter-lockheed-f-104-us-kampfflugzeug-mit-pannenserie-a-958239.html |

pilot: 网上看了看,F104也就台湾摔的狠,西德几架。气动属于不太稳定,但主要还是维护没跟上,台湾的超期服役那绝对是拿飞行员神命开玩笑。从美国买的零配件估计都是从 ...
pilot: 所以我说从F86到F104,在当时是革命性的
666: 不小心途了蛋,亏大了。算啦,不收钱。
炉匠: 第一架不是J79。当时还没有这么好的发动机。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