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平时对这个话题也没怎么在意。直到那天有诗友提起,我才开始想了想。现在把我的想法整理一下放在这里。 1. 绝句对仗举例 有约 司马光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湖上初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春晚村居杂赋绝句 陆游 作堤蜿蜿六百尺,西崦东村成一家。 春雨乍晴桑吐叶,秋风初冷稻吹花。 绝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 对仗在绝句中的位置 绝句应该是和律诗差不多同时出现的。唐朝之前极少有56字和28字的七言诗,极少有40字和20字的五言诗,甚至可能没有。绝句有可能比律诗稍微晚一些。我这里只是一个猜想。 从格式上看,一首绝句可以是一首律诗中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中间部分,或者头尾两联的合并。七绝是这样,五绝也是这样。 所以,只要看看律诗中对仗出现的位置,就可以看到对仗可以在绝句的什么地方出现。 3. 如何在绝句中写对仗 绝句可以有对仗,但不等于一定要有对仗。事实上没有对仗的绝句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有对仗的绝句。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即使在短短的四句诗里,最好也尽量有起承转合这四个环节,即平稳又有进展,从而达到流畅的效果。 我们知道,对仗是通过一段整齐的文字,对描述对象——包括景物事件心境——进行对比与反复,所以对仗的功能长于细致而短于缓弛。在八句的律诗格式里,通常前后两联都比较展开,而中间两联慢下来,这样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节奏变化——快、慢、慢、快。 而绝句的文字比较少,一旦用了对仗,就会使节奏慢了下来,少了一个层次,从而减少一些流动的感觉。 在绝句中,前两句有对的比后两句有对的动感更强一些。因为前两句是对仗的,读起来的感觉是先慢后快。而后两句是对仗的则相反,读起来的感觉是先快后慢。 当然,诗无定则。有的时候你就不希望有平稳的起承转合,有的时候你就是希望要有这样的快慢效果。 所以,有对仗的绝句也可以是一首好诗。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