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完了一些事,接着继续写我对土耳其之行的一些感想。 出发之前,读了一些材料,似乎去伊斯坦布尔的游客遇到骗子小偷之类的机会比较高。但是我们这个旅游团的二十余人,似乎还都没有过这类不好的经验。在参观一些生产/购物的环节过程中,比如皮件、地毯、陶瓷等工场,还有大巴扎,所遇到的商人都比较友好,没有什么不好的体验。不过在这些场合遇到会说一两句中文的人虽然不多,但还是比我预期的多。甚至有的在中国留过学,回来作中国游客的生意。但是现在中国游客太少了。 图一:制作陶器的工人 作为穆斯林国家,土耳其的土地上每天都要响起五回祷告的声响。对于这种特有的生活节奏,我是有所思想准备,所以并没有感到特别的突兀。土耳其是比较世俗化的穆斯林国家。如果不和他们一起生活,那么除了一些有特色的服饰之外,似乎也感受不到什么宗教色彩。比如酒店的接待生,饭店的服务员等等,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祷告声响出现的时候,也有很多人都在忙着别的事情,该干嘛的都还在干嘛。 图二:农家饭庄的一家人 印象中我们的导游曾经说过,土耳其的民族信仰比较单一,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他对土耳其的民族认同感还是很明显的,甚至对历史上的土族人对阿美利亚族的冲突(Armenia Genecide)作了辩解。他用来辩解土耳其没有对阿美利亚族实行种族灭绝(Genecide)的理由好几条,包括说如何定义Genecide,当时的过程,某些相关大国的态度等等。同行中的一些伙伴对他的说法并不认同,但大家并没有试图去说服什么。 有一点感受比较深,就是土耳其人对国父凯末尔的敬意。凯末尔的画像几乎处处可见。特别是有一次在大巴路上。当时导游告诉我们,今天是凯末尔的忌日(11月10日),路上可能会遇到短暂的停车。果然,车还在闹市之中行驶,应该是到了悼念活动的时间点,不知道从哪里突然传来警铃声,作为哀悼开始的信号。于是,路上多数的车陆续地自行停了下来,街边也有很多的人低头伫立,呈默哀状,也有人按喇叭表示悼念。于是我们的司机也把车停在路边,然后下车默哀。过了几分钟的时间,警铃声过,大家才纷纷上路了。 图三:凯末尔纪念馆的宣传画局部 我曾经在伊斯坦布尔遇到一个出租司机,他的车里播放的音乐有点不一样。我和他用翻译软件对话,他说,他不是土耳其族人(Turkish),是库特族人(Kurtish)。他播放的是Turkish音乐。他说,库特族人找不到好工作。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