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在远方 ——浅谈贾浅浅的诗歌 作者:Reader 86 “诗与远方”出自高晓松的名句“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句话触动了很多人,一时成为流行语(catchword)。大部分人都觉得“诗和远方”是一种高雅或理想的生活。 比如,余秀华虽是名脑瘫病人,却写出很多具有真挚情感的诗歌,被认为是实现了理想,令人羡慕。余秀华曾给著名歌唱家李健写过很多情诗,展现自己的心灵, 比如: 《我要拄着拐杖去和你相爱》 我在去爱你的路上 怕这天梯断在云端 怕这呼喊 呛死我 可是,我还是想拄着拐棍 去爱你…… 李健说出,“在云端里写诗,在泥土里生活!”作为回应。双方都提及“云端,”当然,余秀华若是没有让李健认为她的意图不在云端,而在人间,也许他会说,“在泥土里生活,在云端里写诗!”这两句一前一后,换换位置,寓意天壤之别。李健作为艺术工作者,感觉很灵敏。 因此,对于“诗和远方”大家有没有理解错,或者这里是不是具有更深一层意味呢?“诗和远方”或许是一种永恒的状态,再明确一些,“诗和远方”的寓意是,诗在远方,在云端,不是生活,不在泥土中。 怎样评价和欣赏艺术,有很多不同标准。我这篇文章旨在介绍一些国内很少提及的艺术评论标准。 歌曲和舞蹈,摄影和画画,文章和诗歌,等等,都具有审美价值,但并非都是艺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是因为它和生活之间有一步之隔。摄影太逼真就是照相了,画画越逼真,越缺乏艺术性,画家变匠人。同样,文章接近事实就是报告文学,新闻报道;诗歌的用具是语言,因此太接近现实也会失去艺术性。虽然音乐和舞蹈非常抽象,但也会落入窠臼,毫无艺术可言。 具体说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德国慕尼黑有个叫“开喜”(Kitsch)的艺术市场,经销便宜、大众化、销路好的艺术产品,并且出了名,因此,开喜就变成了一种艺术流派的名称。不言而喻,这类艺术模仿泛滥,少有创新,或者说做出形美,却做不出质秀。开喜的目的就是为欣赏者服务,它的作品直接指向大众情绪的需要,缺少艺术和现实之间,主题和观众之间应有的距离,勾销智力在它们之间做出的努力。我们很容易断定市场上批量出售、有服务性质、颜色鲜艳的招贴画,装饰品,瓷娃娃,框好的图画,各种人造花,以及有造型的容器和灯具,都属于开喜。 自从“开喜”艺术市场成为一个现象后,人们发现审美作品中也会有一些具有开喜风格。中文曾把“Kitsch”翻译成“媚俗”,这个词对消费市场的产品有点儿过了,虽然缺乏艺术性,它们也是为消费者服务,因此,我把“Kitsch”翻译为“开喜”,是音译,开喜风格的审美作品就是媚俗。 审美作品中有另一种风格,是过于讲究艺术性,与“开喜”相对;称为坎普(Camp,来源于法语中se camper 一词,意为“以夸张的方式展现”)。虽然《牛津英语词典》定义坎普风为“豪华铺张、夸张、装模作样、戏剧化,(情感)不真实……”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 – 2004)强调:技巧、轻浮、及天真的中产阶级自命不凡和令人震惊的过度描述是坎普的关键几点。 过于雅致的《天鹅湖》,充满高难度美声唱段的贝利尼的戏剧,具有奢华装饰和图案的蒂芙尼台灯,还有以娇柔造作的羽毛围巾、流苏和珠饰连衣裙为主调的上个世纪20年代妇女的衣饰,等等,都被桑塔格定为坎普风。 你可能无意或有意中用了开喜商品,但坎普风却是一种意图和表演。 讲了这么多,就是为了有点标准来评论贾浅浅的诗歌。 《清晨》(贾浅浅) 我们 一起在睡觉 你 起了一根竹竿 我开了一朵莲花 《雪天》(贾浅浅) 我们一起去尿尿 你,尿了一条线 我,尿了一个坑 贾浅浅写了很多这样的诗歌,因为离生活太近了,没有距离感,没有智力的努力,就没有美感。是照相,谈不上艺术。她只是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她仍然具有人体的基本性能,可以尿尿,也可以造爱,谁不是呢?“竹竿”和“莲花”是谁都明白的换喻(metonymy),因此说她这类诗歌很低俗不为过。也可以说赵丽华的“梨花体”是贾浅浅的“尿尿体”的前辈,这两种“体”的诗歌绝对是开喜,是媚俗,就像美国这里有人佩戴安全套小包做成的耳环,很俗气,毫无品味的俗 (vulgarity)。 一些题材不可以作诗歌的题材,另一些还是可以写,贾浅浅写得太浅了而已。我看到网上有这样的诗歌: Seed You immerse in the dark for a siesta resisting spring tide one wave after another Only for once do you live you bet for the time your signature: to hold life is written in the present tense solidify your power to shatter your slogan: to sprout lurk low and lower till frost melting,fossil loosing rhythm of the soil reaches its climax launched at dawn in agony it is the issue that you brood upon 种子 (汉语翻译 Reader86) 蛰伏在黑暗 枕戈待旦 躲过一波又一波的诱惑 存活的机会只有一次 你等待机缘 签名:拖宕 生命被现在时书写 你为爆发积存力量 口号:萌动 低调再低调 直到霜冻消溶化石松动 土壤节律到达尖峰 破晓,脱颖而出 疲惫中 惦记着颗颗粒粒的归岸 这首诗至少可以说把诗歌与生活拉远了一些,写作特点是暗喻(metaphor)。现在中文诗歌为了追求快餐和震惊读者的效果,换喻和奇喻(conceit)很多,明喻(用一些固定的词或词组引导比喻的内容)和暗喻(不用任何先行词的比喻)相对少见。 下面两首来自贾浅浅“自选诗歌15首。” 《我常常独自黯然神伤》(贾浅浅) 冷酷与温暖之间隔着三个谜—— 希望,鲜血,图兰朵 如果我是藏起名字的卡拉夫王子 我宁愿在茉莉花丛里死去 爱,没有太平。波斯诗人菲尔多西 只知七个蒙古美人的容颜 陈年记忆腌制不出深闺幽怨 鸟巢里也不会有睡熟的中国公主 前六句是在讲《图兰朵》的故事,以及考察故事的起源。可这都是知识性的内容,没有什么微妙的地方。 第七八句,过去求爱被杀的恐惧记忆,不可能使人不渴望爱情,就像中国公主不可能在鸟巢中熟睡。 这首诗中,诗人表达自己不喜欢冷酷的人,《图兰朵》故事的作者并不知道什么是爱,也很含蓄地表达了对爱的渴求。这是一首填满了西方的名词,也就是关于《图兰朵》的词和词组组成的一首诗。要读懂,必须知道《图兰朵》这个故事的细节,甚至这个故事的来源和最初作者。读者掌握这些知识后,这首诗马上失去它的神秘和意义,它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被注释。最后一段,“腌制”是一个奇喻。 若是写一些能表达自己思想的内容,比如为什么普契尼在世时未能完成全剧的创作,是有意还是无意,不只是叙述别人的故事,会好一些。对于这首诗,我的评价是,用别人的故事展现自己的才华,用不熟悉的西方名词“腌制”雅致,旨在追求一种形式,并非真挚的感情;缺乏现代意识,仿佛旧时富家姑娘抒发“深闺幽怨”,俗气:拾人牙慧,旧调重弹的俗(Hackneyed ),无限接近坎普。 木槿花 (贾浅浅) 六点零三分,地铁以推理演绎的 方式,找到世界的意义 现实是语言的倒影 车厢里,我们用动词 浇灌了一株生长缓慢的 木槿花 当使用日常词汇时,你我已经忘记 木槿花由秋到冬,在它的体内 产生一次次回潮和逆流 到站,下车,转身走进相反的路线 车厢忽明忽暗,语义无法生成 其他任何事实。肢体 在阴影中生锈 那么重新开始,我擦亮自己的咽喉 借助词语聚合形成的短接回路 让车厢明亮起来,有人 开始上车,紧抓手柄 木槿花卷曲的茎干告诉我们 你、我都是它 遥远的旁枝 第一二段,这个年代讨论地铁的世界意义,略显落后,但现实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木槿花暗喻语言表达的思想,也是一个亮点。语言学家索绪尔曾经说过,没有语言,思想只是一片模糊不清的星云。诗中暗示这个思想不断变化,也很不错。 第三四五段,根据第一段,车厢可以暗指整个语言系统,或者群体,社会,甚至世界。语义无法生成任何事实,不错,可为什么是“其他”(sic)任何事实?“其它”暗示一部分可以生成事实,另一部分不能,并且,语义事实上无法生成任何事实,与“车厢忽明忽暗”也无关,它们之间没有作者赋予它们的因果关系。也许这一句是表达:社会动荡或发生问题,不能用语言传播真理,描述事实?人们很失望和疲惫?如是,也不是“我擦亮自己的咽喉”后就会“重新开始”。因为,语言不会有嘎然而止,重新再来的大动作。根据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语言的特点是具有共时性(synchronicity)和历时性(synchronicity)。前者说明语言存在于任何特定的时间,后者指明语言随时间不断变化。“肢体在阴影中生锈”,及“我擦亮自己的咽喉”这样的句子,不但不知所云,更是无画面感,惨不忍读。“你、我都是它遥远的旁枝”? 为什么?我在诗中没有得到答案。 最后三段与前两段完全断裂,让人莫名奇妙。如果这几段寓意是社会动荡,我们不敢说话,不能表达思想和真理,但是语言仍然在继续,思想还是有的,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思想。语言、思想以及表达是三件绝然不同的事情,诗中似乎没有把它们分清。用明喻和暗喻时,逻辑关系很重要,比喻中的某个事物,到后面变成另一个,就会功亏一篑,弄巧成拙。换喻和奇喻相对容易一些,还有震惊效果,但关键是恰当! 这首不是开喜,也不是坎普,是没有做熟的饭,显得贾浅浅知识不丰富,逻辑不清晰。 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不能一一评论,但这里把这15首自选诗歌的余下13首作一概括的评价。 在《Z小姐的回忆》之中我看到了英儿的影子,在新西兰的热带雨林中,她被巴尔蒂斯(Balthus,1908-2001)画中的性爱情欲所涂抹。起码这首有完整的思绪。《发言纪要》虽然又用了西方文人的某些轶事,但至少有自己的看法:女人不过是男人的回声。男人们发言气壮山河,女人只会选择作男人的回音,只是一旦女人跟着男人们喝酒,女人们有了胆量,不再属于男人。男人们喝酒为自己壮胆,却不会因此快乐地活着。本来这首立意不错,为什么必须加入一个外国人以及他的故事?就是因为他说了一句有关酒的话?还是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装饰什么,才把它变为一个情节,凑成一首诗?《吟唱》描写一个村姑小小的惬意,像是描写浅浅自己写诗的情景。《上坟》是一个清晰的思路,比较收敛,描述山村被高速公路一分为二,暗示现代生活冲击古老的山村生活,这个冲击打乱了传统的场景,却没有改变传统的方向。但有一点儿不能忽略:语言不精炼。《椰子》短小,起码说明了一个令我们无奈的问题。《一直得到,也一直失去》中,表达了对想做的事情没有去做的遗憾,它们在记忆中总是翻腾。得到的那些是以失去了另一些为代价。《钟声》,钟声如果暗喻社会规范,文明法则,这一首不错,虽然写作手法过于繁琐,缺乏“灵性”和精炼。这几首是贾浅浅写得比较好的。 《Z小姐的春分日记》中,“一夜之间桃树上全是盛开的吻,”这个开头很好,但没有继续,思绪一下子就断了。后面画秋后拾麦穗的老头米勒与吻有联系吗?四段分别是春天,秋后的田野,风景画画派,和画笔,似乎像抽象派拼贴画,可是表达了什么?思想非常贫乏的一首,只是罗列,就像你从世界宝库中挑出几件,放在自己的门口,装饰一下。这类诗歌崇拜风雅,但其结果是俗:雅得这样俗。在《巴黎圣母院4月15日大火中》《斯里兰卡》中,满满的风土人情,查查谷歌都能查出来,可是当你一下飞机,你对这些国家是什么感觉?像个宫殿还是地狱,热还是冷?喜欢他们的美女还是帅哥,风景或者菜肴?他们的文化,你感到了陌生,还是新奇?有没有错觉,生活几天有没有感到并非原来的想象?可是,似乎没有这些感觉,目的就是甩出那些描述性的词,很肤浅。这几首给人的感觉是平庸乏味的俗(Banal)。 《冬日》仿佛在说,我的腿想走路,因为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信息,那就不仿做一次路游。没有来龙去脉的“碎片”思想。《浏河古镇》这个镇很古,“我已在天妃宫为一个感叹词寻找最终的宿主”,哎,这样的句子我行我素,非利士人的俗(Philistine)!《远古阳光的最后时刻》,“生与死,怀着善意交谈,被长明灯照耀,被形而上的手梳理,被儿童玩具中断。”这些句子,毫无意义。这几首,我的感觉是,思想需要其它的东西帮助传递,诗中缺乏辅助和烘托,缺乏让读者进入思想的途径,因此琢磨不透她的意图,感受不到她的情绪:琐碎的思绪像乌云中泄漏出的阳光,斑斑驳驳,彩色的辞藻像大风卷起的灰尘和花花绿绿印着广告的纸片,四处飘荡,阳光无力穿透厚厚的灰层,在你眼前留下一片半透明的昏暗,急需一场透彻的雨,润物细无声。 总的来说,贾浅浅自选诗歌15首主要的特点是,常用西方文化的字词,典故和场景。喜欢用奇喻和换喻,常常描述多于表述,用暗喻时,缺乏知识和逻辑,缺乏连贯的思想。有思想的几首语言不精炼,语言流畅的几首,思绪纷纭杂沓。这些诗歌给人的印象是,着重于用词的巧妙,为了装饰,不是为了表达思想。这些诗中也缺乏意境,缺乏心情,缺乏画面感,使得那些漂亮的辞藻显得很尴尬。写得好的那几首,是贾浅浅比较熟悉的场景和的确有感觉的事情。 在感情抒发上,贾浅浅不如余秀华。和余秀华的诗歌比一比,你就看出贾浅浅没有诗人的冲动和热情,也没有幻想和境界,她倒像一个具有冷静头脑的字典编辑。余秀华的问题把自己的理想减价了,出卖了,虽然诗歌写得不错,但作为诗人,缺乏浪漫的情操。 贾浅浅自选诗十五首: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35267381277917711/ 9/2/2022 |
昨夜雨: 写得很好。贾诗真真假假,扑簌迷离。有些很俗的诗,据说她也不承认是她的作品,起码不是认真的作品。谢谢你提供了她的自选诗单。 ...
Reader86: 风雨,太长了?放前面看不见结尾。
昨夜雨: 谢谢!
Reader86: 原创。是我自己写的呀!写写改改,昨天还在改,历时6天。
风头也是糊涂了?我刚才署上了名字。自己日志一般不转贴。![]()
我在微信朋友圈中贴摄影,他们总说 ...
昨夜雨: 请问,这是原创还是转贴吗?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