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胡笳十八拍》的入画以及画中的胡笳 到了宋代,《胡笳十八拍》开始以长卷的方式,开始出现在宫廷画院的绘画作品上,现在存世的作品有好几幅,基本上都是后人的摹本,收藏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馆等处。过去这些藏品都很难看到,现在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在网上也可以看到这些绘画作品的高清图片。比如说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链接是: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39569。 看到这些图片,对于我们了解《胡笳十八拍》会有所帮助。比如说,我们现在都知道长卷《胡笳十八拍》是根据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绘制的。但是看过图片之后,你就会发现,大都会博物馆藏画所依据的是刘商的《胡笳十八拍》的文本,而并不是曾经被郭沫若高度赞扬过的“蔡文姬”文本。如有可能,我将在下一篇里继续对此加以讨论。 这里我想先回应一下网友沙枣花君对大都会藏本《胡笳十八拍》“没有‘胡笳’的描绘”的评论。根据网上找到的图片,我发现在第七拍的图片上,找到了“胡笳”的演奏场景。请先看第七拍的全图: 刘商的《胡笳十八拍·第七拍》云:“龟兹觱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在本文的第一篇中,我们从《史记·乐书》中引证过,“胡笳似觱栗而無孔”。在这首诗中,作者显然是出于音韵的原因,用仄声的“觱栗”来指代平声的“胡笳”。也就是说,这幅画中所演奏的两种乐器,就是来自于西域(龟兹与碎叶)的胡笳与琵琶。 把这幅图片再放大一些,可以看到面对观众的两位演奏者,与前文所引的鼓吹乐画像砖中“胡笳”演奏者几乎完全相同的姿态,只是由行走改为坐式。他们手中的乐器虽然很小而且画得不够精细,但却是“胡笳”无疑。背对观众的另外一位与琵琶演奏者并排而坐的演奏者,从姿态上看,似乎也是在演奏“胡笳”。 (待续)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