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喜玛拉雅上听了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一书,其中的第六章,“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讲胡适先生提出“文学革命”的思路发展过程,听过之后,我有两点心得想记下来。 第一点是关于白话文的历史。所谓白话文,也就是语体文,即接近于口语的文字,相当于“文言文”而言。胡适认为,文学史的发展,其实是一次次接近口语接近白话的革命,从诗经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是这样的变革甚至革命。例如,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是对汉赋之后的韵文骈体文的一种反动;词与曲都比律诗更接近口语;宋代的哲理诗,写得好的通常都是用了接近白话的词汇入诗。到了元代小说戏曲的出现,白话文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的工具。但是这个发展过程随着明朝的重开科举,文人又被拉回八股文的牢笼,从而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文艺复兴的机会。而当时的很多西方学者,先后放弃了已经僵化的拉丁语和希腊语,开始在本民族通俗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文字工具的革命,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但丁、易卜生、普希金、塞万提斯等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以往人们常说,中国宋代在经济上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而胡适先生认为,元明之际的中华民族,从文学艺术的发展程度来说,也有了文艺复兴的一些条件。这个说法在其他地方好像没有看到过。胡适提倡用白话文,就是要用“活的文字”来代替“死的文字”,这是每个民族走进现代化的一个必由之路。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第二点是关于俗文学的意义。白话文所记录下来的文学,通常是属于俗文学的范畴。胡适意识到中国已经有相当丰富的白话戏曲小说散文,但是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而相比之下白话诗还比较空白。所以他开始身体力行,倡导写白话诗。胡适的主张受到他的一位朋友梅光迪的反对。梅光迪认为诗词是高文美艺之境,所用字句,都应该经历过锻炼。而胡适开始身体力行所写出来的白话诗,在梅光迪看来如同“莲花落”,所以他说,如果用所谓的“活文字”,那么“村农伧父皆足为美术家矣!甚至非洲之黑蛮、南洋之土人,其言文无分者最有诗人美术家之资格矣。”胡适的另外一位朋友任叔永也认为,“如凡白话皆可为诗,则吾国京腔高调,何一非诗?” 听到梅光迪和任叔永的论点,我不由想起百余年来西洋美术史的现代派包括塞尚、马提斯、高更、梵高、毕加索、一直到杜尚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他们不就是从“非洲之黑蛮、南洋之土人”那里吸收艺术营养吗?他们不就是要让艺术从“高文美艺”中走出来,走向多元艺术,平凡生活吗?杜尚的艺术主张,不就是“生活就是艺术”吗?不同的领域,争论的道理却那么相似。 所以,回头看看胡适当年的所思所为,所立下的志向,所具有的眼界,所喊出的口号,再想想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佩服这位先生。 |
慕白: 中国错过了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
说得真好,也许,不止一百年!我对胡先生最敬佩的地方还不是他的学问,而是他的先知灼见:48年时就预见到了将来,因此断然 ...
慕白: 谢谢雨兄细心。你提到听胡先生的"四十自述",我在喜马拉雅怎么没找到?请费心给一个提示好吗?
慕白: 中国错过了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
说得真好,也许,不止一百年!我对胡先生最敬佩的地方还不是他的学问,而是他的先知灼见:48年时就预见到了将来,因此断然 ...
慕白: 中国错过了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
说得真好,也许,不止一百年!我对胡先生最敬佩的地方还不是他的学问,而是他的先知灼见:48年时就预见到了将来,因此断然 ...
fanghua: 哦, 那是篇文章, 我们课本是节录其中一段他母亲教导他的故事。 我尤爱其中胡适的父亲教他母亲和他一起识字的部分 。诗是另外读的。 ...
昨夜雨: 诶,我听的《四十自述》是一部书,而且好像没有这首诗。
fanghua: 我们初中课本就有他的文章” 四十自述“ ,大学时很喜欢他写的”秘魔崖月夜“
”依舊是月圓時,依舊是空山,靜夜。
我獨自月下歸來,這淒涼如何能解?
翠微山 ...
blue: 看到各种对胡适的评价, 也许是该接触他本人写的东西的时候了. 谢谢推荐.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