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分析13 天地弗敢臣
彭宽,2016年8月11日星期四
-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通行本《道德经》第32章)
- 道恒亡名,仆唯妻(微),天地弗敢臣。(郭店楚简《老子》甲1组)
下面解读“天地弗敢臣”。
• 臣
现在臣字通常表示大臣、官僚,被用作动词时表示臣服,屈服于强者。在古代臣字指男性奴隶,古时的奴隶男曰臣,女曰妾。用做动词时,臣表示役使奴隶。由于敢字是副词,臣字就应该是动词,表示随心所欲的役使。
• 天地
天地两字在通行本《道德经》中被写为天下。古文中天下一词专指人间,这样“天下莫能臣”说的就是人不能随心所欲的役使道。这太自大了,老子根本就不会考虑人可能役使道。因此,“天地”两字是正确的,指天和地、宇宙等等。
• 敢与能
“天地弗敢臣”这句话有点怪,天地怎么会有不敢的感觉?“弗能臣”更合适。通行本的“天下莫能臣”也不对。天下就是人类,人对道的态度不是役使,而是不敢冒犯。“莫敢臣”更合适。
另外,“为之者败之”章在郭店楚简《老子》里同时出现在甲简和丙简中。这章的结尾在甲简中是“而弗能为”,在丙简中是“而弗敢为”。同一句话,甲简使用能,丙简则用敢。
为什么敢字与能字在这里被互换使用?我认为敢和能在古语中可能非常接近。设想一个远古时代的村庄来了一只老虎,一个小伙子上去把老虎杀了。村民们该怎么形容小伙子的行为?“他敢杀老虎”还是“他能杀老虎”?在语言还不是那么清晰的时代,这两个意思是不是很难区分?
时间长了村民们还是可以鉴别那个小伙子到底是敢还是能。如果他后来又杀了一只虎、两头熊、七头野猪,那么这个小伙子肯定是能杀老虎。如果他在杀第二只老虎时反被老虎吃了,那么他第一次杀死老虎就是因为勇敢、傻大胆,而不是有能力。
另外,在老子的时代,敢和能的字形也很接近。下图显示了篆文的敢字和能字,两字是不是很象?
敢和能是人的内在的素质,是看不见的,所以古人很难区分这两个概念。而两字的字形又很接近,所以这两字在郭店楚简《老子》中被互换使用,在“天地弗敢臣”和“天下莫能臣”中被混淆。另外,《道德经》中还有其他敢字和能字,上面关于这两个字的分析在《道德经分析》以后的章节中还会被用到。
• 敢
《说文解字》对敢字的解释是:敢,进取也。网上的《象形字典》里写道,敢字的造字本义是:持械迎击野兽。这说明在“天地弗敢臣”中敢字表达的不是勇敢,而是向前。
敢字的这个用法很象现在的“上前”。比如,“他上前给了他一拳”,“他上前就把桌子掀了”。这里“上前”表示迅速、冲动、不计后果的进攻。用在那个“他敢杀老虎”的例子里就是“他上前把老虎杀了”。“上前”确实有勇敢、傻大胆的味道。
• 弗:通不。
◇ 天地弗敢臣
“天地弗敢臣”翻译成现代中文就是:天地宇宙不上前役使道。役使奴隶经常是违背奴隶的意愿的,所以“役使”包含违反意志的意思,“天地弗敢臣”也包含天地宇宙不违反道的意思。
怎么具体的理解天地宇宙不役使道呢?设想天地宇宙能改变水的道,那么水就可能倒流,向高处流。天地宇宙如果能改变太阳的道,那么太阳就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样的话世界不就乱套了么。但是道不可变更,任何物体在天地宇宙间都按照它的道运动,守在自己的位置上。最终决定万物运动和位置的主宰是道,不是天地。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是一个有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