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小站 2.0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1|回复: 3

482. Rachmaninov’s Piano Concerto No. 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4 23: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24-7-25 02:06 PM 编辑



Yuja Wang: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 18 [HD]


00:07 - 10:42 I. Moderato 中板
10:49 - 21:59 II. Adagio sostenuto 慢板,持续
22:00 - 32:41 III. Allegro scherzando 快板,谐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sqXCO0ADwM


https://www.classicfm.com/compos ... no-concerto-geniu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3: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ader86 于 2024-7-25 02:07 PM 编辑

Piano Concerto No. 2

Sergei Rachmaninoff
Born 1873, Semyonovo, Russia

Died 1943,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January 1900, Moscow. The gaunt 24-year-old Sergei Rachmaninoff lies on a couch, repeating a mantra: “You will begin to write your concerto. You will work with the greatest of ease. The concerto will be of excellent quality.”

Rewind three years, to the chaotic premiere of Rachmaninoff’s First Symphony. The orchestra was scrappy, the conductor drunk, the critics savage. Rachmaninoff felt “a paralyzing apathy. Half my days were spent on a couch, sighing over my ruined life.”

Today, he might be diagnosed with clinical depression. Rachmaninoff wrote nothing for three years, but continued to tour as a concert pianist. After a successful London performance, he found himself promising a new piano concerto. “A second and better one.”

Rachmaninoff wasn’t confident he could deliver. Friends recommended a psychiatrist who specialized in hypnotherapy and the repetition of positive mantras. Rachmaninoff responded well to these sessions, and was able to move forward with the new work.

The Second Piano Concerto breathes with the air of Rachmaninoff’s childhood. The concerto opens with evocations of the deep bells of the orthodox church. The orchestra answers with a slow, step-wise chant melody.

In the slow movement we might feel the cooling breeze of Rachmaninoff’s beloved family residence, Ivanovka. “This steppe was like an infinite sea where the waters are actually boundless fields of wheat, rye, oats, stretching from horizon to horizon.”

At Ivanovka, he found happiness, motivation. “The smell of the Earth, mowed rows and blossoms. I could work—and work hard. Every Russian feels strong ties to the soil. Perhaps it comes from an instinctive need for solitude.”

The finale, despite its minor mode, brims with the crackle of electricity. The premiere of this concerto ushered in Rachmaninoff’s most productive period. In the next fifteen years, he would write many of his most beloved works.



First performance: November 9, 1901, Alexander Siloti conducting, with the composer as soloist  

First SLSO performance: March 12, 1915, Max Zach conducting, with Ossip Gabrilowitsch as soloist

Most recent SLSO performance: April 15, 2018, David Robertson conducting, with Simon Trpčeski as soloist

Instrumentation: solo piano, 2 flutes, 2 oboes, 2 clarinets, 2 bassoons, 4 horns, 2 trumpets, 3 trombones, tuba, timpani, percussion, strings

Approximate duration: 33 minutes

https://www.slsostories.org/post ... cond-piano-concert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3: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钢琴协奏曲 2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1873 年出生于俄罗斯谢苗诺沃

1943 年逝世于加利福尼亚州比佛利山庄

1900 年 1 月,莫斯科。24 岁的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面容憔悴,躺在沙发上,不断重复着一句咒语:“你将开始创作你的协奏曲。你将以最轻松的方式工作。协奏曲的质量将非常出色。”

时间倒退三年,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曲》的首演一片混乱。乐团杂乱无章,指挥家喝得酩酊大醉,评论家们凶狠无比。拉赫玛尼诺夫感到“一种麻木的冷漠。我半天都躺在沙发上,叹息着我被毁掉的人生。”

今天,他可能会被诊断出患有临床抑郁症。拉赫玛尼诺夫三年没有写过任何东西,但继续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巡回演出。在伦敦成功演出后,他发现自己有望创作一首新的钢琴协奏曲。“这是第二首更好的。”

拉赫玛尼诺夫对自己能否完成这项工作没有信心。朋友们推荐了一位专门从事催眠疗法和重复积极咒语的精神病医生。拉赫玛尼诺夫对这些疗程反应良好,并能够继续创作新作品。

第二钢琴协奏曲充满了拉赫玛尼诺夫童年的气息。协奏曲以东正教教堂深沉的钟声开场。管弦乐队以缓慢、循序渐进的圣歌旋律回应。

在慢乐章中,我们可能会感受到拉赫玛尼诺夫心爱的家族住宅伊万诺夫卡的凉风。“这片草原就像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水实际上是无边无际的麦田、黑麦田和燕麦田,从地平线延伸到地平线。”

在伊万诺夫卡,他找到了快乐和动力。“泥土的气息、割过的行草和花朵。我可以工作——而且很努力。每个俄罗斯人都对土地有着强烈的感情。也许这是出于对孤独的本能需求。”

结尾虽然是小调,但充满了电流的噼啪声。这部协奏曲的首演开启了拉赫玛尼诺夫最富有成效的时期。在接下来的十五年里,他创作了许多他最受喜爱的作品。

首次演出:1901 年 11 月 9 日,Alexander Siloti 指挥,作曲家担任独奏 首次 SLSO 演出:1915 年 3 月 12 日,Max Zach 指挥,Ossip Gabrilowi​​tsch 担任独奏

最近一次 SLSO 演出:2018 年 4 月 15 日,David Robertson 指挥,Simon Trpčeski 担任独奏

乐器:钢琴独奏、2 支长笛、2 支双簧管、2 支单簧管、2 支巴松管、4 支圆号、2 支小号、3 支长号、大号、定音鼓、打击乐、弦乐

大约时长:33 分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5: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赏析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赏析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共有四首,其中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作品之一,被公认为拉氏钢琴协奏曲的最高杰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在1900-1901年间写成,这是作者经历过若干年艰重的创作危机之后重又聚起新的创作力量的开始,同时也是作者个人生活中因结婚而来的幸福转机之前的产物。该部作品采用传统的三乐章形式,各个乐章结构会在后面慢慢分析。如同前两篇分析文章一样,本文只做结构分析,不做版本分析,版本太多,能力有限,不能也不想分析了,当然其他的如历史背景作曲家生平等等也略过。至于唱片选择这东西很主观,我就选我喜欢的版本吧:卡拉扬&维森伯格的EMI录音的唱片来做分析材料,唱片编号:CDM 7 69380 2,该唱片也已绝版,不过好像EMI也即现在的华纳已有再版,大家想买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 11'53
乐章一开始,是一个较短的引子,主奏钢琴独自奏出八个小节像钟声一般的和弦,这些和弦昏暗而沉重,音响从倍弱发展到倍强,给人感觉就像钟声由远及近,从朦胧变清晰,最后变得庄严而神圣。在钢琴的波浪般的音型铺垫下,0:34乐章的第一主题由弦乐组和单簧管奏响,该主题是C小调。小调旋律通常体现暗淡、悲伤的色彩,所以该主题也不例外,但又超出了悲伤色彩的范畴。这个旋律与俄罗斯典礼音乐有很深的相似性,有着非常强的俄罗斯民族特点,一经演奏便让人觉得气息深沉宽广:时而严峻,时而忧郁,时而沉稳,随着主题的叙述,音乐的色彩逐渐趋于明朗,节奏重音也跟着减弱下来。1:53时刻钢琴与乐队简单重现该主题前半段后进行短暂连接(连接部)后,在中提琴的引导下,2:37时刻迎来了由钢琴主奏的降E大调第二主题,同第一主题一样,这个主题也具有俄罗斯的民族特质,但调性不同,温柔甜美,天生带有一丝伤感气质,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色”的旋律之一。第二主题的叙述也很有特色,分别陈述三次,声响从弱到强,第一次出现恬静美好,就像作者要把听众带进自己的美好童年回忆中,舒畅无比;紧接着的第二次演奏钢琴力度和情感有所加深,弦乐器组也配合着升华感情;到了第三次则达到最强,美好的记忆就像幻灯片一样浮现在听众眼前,更加的清晰明亮了,让人觉得感情充沛,畅快淋漓。第二主题的旋律出现后,一扫第一主题的忧郁气氛,让人眼前一亮。4:02是钢琴与双簧管的对位,接着在4:21来到呈示部的结尾,在乐队的衬托下钢琴晶莹透亮的音符正向前流动着,在4:54时刻迎来了乐章的展开部。先是5:08木管乐器组与弦乐器组奏出第一主题,然后乐队奏出一个新动机并在5:31时刻形成了一个新主题,这个主题可以说是第一和第二主题的结合,但又有所不同,在此可称它为第三主题,它的发展将是展开部的核心。整个展开部都在发展这一新主题,先是在中高两个音区进行演奏,中音区有点局促不安,高音区则刚毅坚定。接着继续向前发展,在6:26时刻进入高潮,钢琴和乐队的爆发让第三主题显得很有激情也很悲壮,钢琴的音型也由十六分音符变成八分音符构成的三连音节奏,速度变得很快。在7:00时刻迎来了再现部的高潮,钢琴的第三主题与乐队演奏的第一主题缠绕在一起,充满了激烈和强劲。在两个主题叙述完后,由钢琴弹奏出柔和的第一主题来进行收尾。在8:43时刻第二主题由法国号吹响,节奏变得缓慢许多,听起来让人觉得很温暖。乐章在此也进入尾声,尾声也很特别,分别采用乐队重述第二主题片段和钢琴重述第三主题来表现(从9:46开始),都放慢了节奏,变得很平和舒缓。只是在快结束时钢琴奏出的第一主题动机又让我们想起那特有的俄罗斯风景画面。

第二乐章 复三部曲式 14'26
该乐章是个慢乐章,遵循古典协奏曲式“快--慢--快”结构,曲式是复三部曲结构,即A-B-A',A部分包含三个段落,即基本主题陈述了三次,B部分为单一结构,A’部分为A部分的缩减再现,基本主题只出现了一次。这个乐章跟第一乐章的激昂庄严带有英雄气质的特性完全相反,让人感觉舒缓,平稳而又宁静。是整部作品最感人的乐章,也让我们从侧面了解作者拉赫玛尼诺夫的内心世界--柔情之下带有少许的伤感和宽广的俄罗斯民族依恋情结。

乐章开始时是由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的舒缓和弦和0:30钢琴用三连音的分解和弦进入做的背景,在0:57时刻基本主题由长笛奏响(E大调)。在凝静舒缓的背景下,长笛的主题旋律显得非常柔和,气息十分宽广,不久后就由单簧管接过主题,让柔和唯美的氛围得以延续。该基本主题在第一部分出现了三次,长笛和单簧管的叙述是第一次出现,钢琴以伴奏形式让主题变得更加的迷人和充满幻想。第二次出现是在2:46时刻,这次由钢琴做主奏,和乐队交换了声部,并放慢了节奏,进行了变调处理,从钢琴流淌出来的声音显得很优美且略带伤感。第三次是在4:27时刻又转到乐队做收尾,主题缩减再现,调性落在B大调上,钢琴再次以伴奏身份相随。5:12时刻钢琴的变奏让我们来到了乐章的第二部分,即B部分,该变奏由基本主题发展而来,并且节奏逐渐加快,开始钢琴的演奏让人觉得很忧郁,但随着主题的发展,7:15时候开始力度加强和调性转变,感情逐步递增,慢慢显得生动、活泼起来,并形成高潮(8:05开始)。在第二部分快结束时候,作者还加入了一个华彩乐段(9:12),让人耳目一新,将整个乐曲推向了第二个高潮,演奏显得非常的光彩夺目,掷地有声。整个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比起来意境已改变许多,没有了幻想和思考,更多的是钢琴激情的舞蹈,像是首激情四射的钢琴练习曲。在10:07时刻第一主题完整再现,乐曲进入第三部分,即A'部分。该主题再现时钢琴部分没有任何变化,只是长笛变成了带弱音器的小提琴,音乐又重回到沉静遐想的气氛中。在12:30时刻来到结尾,结尾钢琴奏出的新的旋律让人无限着迷,可以说是整部作品最感人的部分,在乐队的悠长舒展而又缓慢的旋律背景下,钢琴奏出丰满的和弦和琶音让人如痴如醉,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美好的世界中,让人黯然泪下。

第三乐章 回旋奏鸣曲式 11'46
这个乐章很特别,兼顾了回旋曲和奏鸣曲两种格式,曲式结构是两种结构的相结合,回旋曲式是主要主题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在其重复之间,插以对比性格的“插部”(副题),在回旋曲中,主要主题至少要呈现3次(百度),即A | B | A | C | A ||结构。而奏鸣曲式就不用说了,引子--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结尾。作者把两者结合后乐曲结构变成了八个小部分,由四个主部主题和三个副部主题和一个发展部构成,也可以看成是第一主题A和第二主题B多次出现,并且还有一个发展部C和结尾,即引子,呈示部(包括A | B | A),发展部(C),再现部(A | B),最后是结尾(A | B)。这样看很乱,分析完成后再回过头来看就简单明了了。

开头是个较短的引子,先由乐队演奏,开始先是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大管的主奏,然后扩散到整个乐队,最后钢琴也加入进来。钢琴的华彩乐句让引子增色不少,充满了坚强和刚毅的性格,让人很是期待第一主题的来临。在一段精彩的华彩后0:35时刻钢琴的双连音动机随即出现,后面的主题也是由它酝酿。终于在0:43时刻第一主题A昂首挺胸向我们走来,钢琴奏出的和弦旋律线条清晰明朗,热情奔放。随后第一主题马上进行了重复(1:05)和发展变化(1:36),发展变化让第一主题旋律更加雄伟辉煌。在我们意犹未尽的时候,温文尔雅的第二主题B便到来了(1:57),由中提琴和双簧管奏响。这个主题也是广为人知的主题,曾在多部电影的电影原声中出现,也是拉氏创作的最优美的主题旋律之一,可以听出拉氏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感情真挚而动人。乐队阐述完后2:29时刻钢琴立即在高音区重复。重复完成后在3:22时刻进入连接部,即呈示部的结尾。该连接部的动机由第一主题派生而来,钢琴弹奏由弱奏快速发展至倍强,随后乐队跟进,衔接钢琴的力度和感情,并与钢琴在4:10时刻激情重现了第一主题A,完整重现后短暂连接便进入了展开部(到此可以看出,呈示部的确遵循了A | B | A结构)。发展部主要发展变化第一主题(即上面提到的发展部C),并逐渐形成一个赋格段(赋格在通常是建立在一个主题上,以不同的声部、不同的调子、偶尔也用不同的速度或上下颠倒或从后往前地进行演奏,而赋格段则是在各种体裁、各种形式的作品中,常常用来发展主题。百度)。首先在4:33时刻开始进行变化发展,先是钢琴奏出第一主题开始动机,然后在5:12先是圆号进入,吹出第一主题动机,与钢琴对位,紧接着5:21时刻由双簧管代替,在5:33回到钢琴,弦乐组则伴奏,并逐步在6:05发展到高潮。第一主题发展结束后乐曲来到了再现部,6:13时刻第一主题缩减由钢琴奏出(只有八小节),但调子有所改变。第一主题只露面了一下,第二主题便马上到来,像呈示部一样,先由乐队演奏,基本是原封不动演奏,钢琴则在6:59时刻接过乐队,轻盈的弹奏出第二主题的旋律,也是由弱到强,更富有感情。到此再现部已完结,可见结构是(A | B)。接着便是结尾了(结构A | B),结尾较长,比一般的协奏曲的结尾要扩张很多。在7:57时刻钢琴奏出第一主题动机,并在8:35由单簧管轻轻吹出第一主题,引起其他乐器声部的应答,单簧管重复,音量逐步加大,力度也不断变强,钢琴在9:06时刻接过主题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作螺旋状上行演奏后,与乐队共同发展主题,终于在10:07时刻以钢琴的华彩乐句迎来第一主题的最高潮,弹奏达到了极强fff。然后在短暂的小休止后,乐队和钢琴立刻用最强的力量奏出第二主题(10:26),这时的第二主题已没有了之前的温柔抒情色彩,变成了一首庄严而宏伟的赞歌。随着速度越来越快,情绪也越来越高涨,直到最后乐曲以乐队辉煌的齐奏和钢琴排山倒海般的弹奏来作为结束。

https://www.sohu.com/a/271036797_6919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天涯小站

GMT-5, 2024-12-5 04:24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