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无法直接把历史上所有的《诉衷情》词作都找出来,但是根据上面所引用的几部词谱,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至少有过从33字到45字不等的变体。所以,依据词谱提供的例词,我们可以简要总结如下: 1. 33字体(两种): 出现在晚唐,两者之间非常接近; 2. 37字体(一种): 出现在五代,与33字体比较接近; 3. 41字体(两种): 出现在五代;两者之间非常接近;与33字体区别较大,与37字体也有一定的区别; 4. 44字体(一种): 出现在北宋,与41字体比较接近; 5. 45字体(三种): 出现在北宋,与44字体非常接近; 为了说明以上的总结,这里分别把37字体与41字体的一些例词抄录如下: 例一:37字,作者:五代顾夐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例二:41字,作者:五代毛文锡 桃花流水漾纵横,春昼彩霞明。刘郎去,阮郎行,惆怅恨难平。 愁坐对云屏,算归程。何时携手洞边迎,诉衷情。 例三:41字,作者:五代魏承班 春深花簇小楼台,风飘锦绣开。新睡觉,步香阶,山枕印红腮。 鬓乱坠金钗,语檀偎。临行执手重重嘱,几千回! 从以上的例子看,《诉衷情》词牌的发展演变,很可能是从33字逐渐演进到44字。当然也不排除有另外一种可能,在五代时期,33字与37字的《诉衷情》词牌没有人用了,而从其他的源头开始出现41字的同名词牌,后来发展到44字。无论哪一种情况,44字体是《诉衷情》的主流,从作品数量上与质量上,都超过其他的体例。45字体与44字体非常接近,这里就不多做分析。 换言之,我以为原先就没有必要把《诉衷情》词牌一分为二,不同字数的这些变体,都可以标为《诉衷情》。实在要分,那么可以把33-37字归为一种,把41-47字归为另一种。33字体虽然出现最早,但存世作品很少,不妨另外起名。而历史上最多的是44字的作品,应该可以继续沿用《诉衷情》的词牌名。后人学词,首先也应该从作品中学,而不是把某一部词谱奉为圭臬。《钦定词谱》作为一部收录齐备的典籍,在今天看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中的缺陷也有不少。不能不加以注意。 另外,坊间有一词谱流传颇广,名曰《白香词谱》。按说这部词谱选择精良,是很实用的。但对于《诉衷情》这个词牌,却只选用了45字体,难免失之偏颇。顺便我也把其所采用的欧阳修《眉意》一词抄录如下。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我不是说不能写45字体的《诉衷情》,但应该知道这不是唯一的《诉衷情》,更不能被当作所谓的“正体”。 (待续)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