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22 02: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是来投奔海顿的。
抵达3周,安顿下来的贝多芬开始到海顿那里上课,到海顿1794年再赴伦敦,贝多芬跟海顿上课时间超过一年。
所以,昭告天下:贝多芬,是海顿的入室弟子。
海顿
此时的海顿刚从第一次伦敦之行载誉归来,名满天下,春风得意,跟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正是天作师徒之合。可是,被普遍称为“老爹”而人缘爆棚的海顿,在全维也纳,就跟一个人合不来。
是的,这个人就是贝多芬。
原因其实找不到,我只能归结为气场不合。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在其《真理与美》中说海顿强烈批评贝多芬作品第1号的第三部c小调三重奏,而贝多芬恰恰觉得这是作品第1号中最好的一部,因此觉得海顿的批评出于妒忌。还有一次贝多芬给海顿看他刚写的协奏曲,海顿说:“创新太多,让人难以接受。”后来贝多芬发现海顿根本就没认真看。无论原因如何,贝多芬就是没感受到海顿老爹的阳光普照。相反,海顿盛名所及,别的老师也不敢公开指导他。凡此种种都造成师徒裂隙,虽然他们有时还合作,不过隔阂却越来越深。有次贝多芬发表作品,海顿问他为什么不落款“海顿弟子贝多芬”,贝多芬直率地回答:“因为我没从您那里学到什么。”海顿对此相当介意,后来他经常问他和贝多芬的共同朋友说:“我们的大人物还好吗?”他谈起莫扎特时的口吻可不是这样的!
不过,随着贝多芬声誉日隆,师徒关系趋向缓和,1808年海顿76岁诞辰演奏会,贝多芬主动要求参加,并跑上演奏台亲吻海顿的手和前额。终场后海顿送给贝多芬一幅铜版画:“这是我的老家罗劳村,我就出生在这个茅草房。尽管很简陋,但一个人不论活多大的年纪,总会惦记老家。这幅铜版画一直放在我身边,现在我送你,希望你能在艺术上有更深造诣。”贝多芬回家就把画挂在墙上,经常向客人介绍。
不过,海顿去世时,身在维也纳的贝多芬没参加任何仪式。
1801年他致信霍夫迈斯特时写道:“我整个的心为塞巴斯蒂安·巴赫伟大崇高的艺术跳动,他是和声之王。”1819年他致信鲁道夫大公说:“古代大师里唯有德国人亨德尔和巴赫是真正的天才”。1826年致信牧师斯塔德勒时贝多芬写道“我素来最崇拜莫扎特,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我还是崇拜他”。
就是查不到贝多芬对自己的亲老师海顿有同样的评价。
没有评价,也是一种评价。
虽然没有得到海顿青睐,但贝多芬经过个人艰苦奋斗还是顽强地踏进了贵族沙龙并赢得里希诺夫斯基侯爵、安德烈·拉祖莫夫斯基伯爵和埃斯特哈奇亲王等人的赏识。
维也纳贵为欧洲音乐首都,可称藏龙卧虎。那时能听到音乐的地方除了教堂就是王公贵族宫廷的沙龙。而跟所有德意志迷你公侯国一样,维也纳王公贵族比阔的指标也是谁家乐队大,谁家的著名音乐家多。赢得贵族青睐,是当时音乐家出名的几乎唯一路径。贝多芬二上维也纳,瓦德斯坦伯爵修书一封把他介绍给里希诺夫斯基侯爵,里侯爵热爱好音乐,十分富有,每周五举办沙龙音乐会,是为维也纳翘楚。贝多芬1792年到达维也纳,1794年初里希诺夫斯基即为贝多芬举办钢琴专场演奏会,演奏作品第1号的三部三重奏,大获成功,里希诺夫斯基从此成为贝多芬金主。贝多芬著名的《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题献给他,此即著名的《悲怆大奏鸣曲》(1799,作品第13号)。这部作品的影响类似之前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德国的影响,莫舍勒斯说他少年时在音乐学院偷偷向同学借抄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因为教师绝对禁止“这种狂妄的作品”。与后来的《激情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不同,《悲怆》这个标题是贝多芬自己取的。
这段时间是贝多芬与里希诺夫斯基侯爵关系的蜜月,1794年前后有段时间他直接住在里侯爵家里。朋友关系太好,就会自比家人,然后过界参与朋友家庭纠纷,之后往往就没得朋友做了。1814年前后里侯爵不顾全家反对娶了个女演员,在当时的维也纳算超级丑闻,全城轩然,贝多芬却跳出来力挺。他对这场家庭内战的贡献是专门创作了《e小调奏鸣曲》(作品第90号)并题赠里希诺夫斯基,而且明言写的就是这段爱情故事,因此第一乐章名为“脑心交战”,第二乐章名为“与爱人谈话”。音乐结束,故事告终。投桃报李,那时的里希诺夫斯基可为贝多芬一掷万金。1799年钢琴家萨尔斯堡·约瑟夫·弗凡尔来到维也纳,按当时规矩立即挑战贝多芬。维也纳权贵分成两大阵营下赌,里希诺夫斯基侯爵这边自然下注贝多芬,而惠兹勒男爵则下注外来的弗凡尔。最后,贝多芬得胜,侯爵赢钱。
1801年贝多芬致信朋友阿芒达牧师说:“所有人中最可靠的朋友是里希诺夫斯基侯爵。自去年到现在他给了我600弗罗林,加上出售作品,我已不用为每天的面包发愁。现在,我写出东西就有四五家出版商要,价钱相当不错⋯⋯我近来作品不少:你说到正在订购钢琴,我干脆把作品和钢琴一起打包寄你,你也能省些钱。”这封信说明,贝多芬虽然爱钱,但却不是守财奴。1801年6月29日贝多芬致信波恩老朋友韦格勒说:“从去年起里希诺夫斯基侯爵(虽然我说了你肯定难于置信)一直是我最热烈的朋友⋯⋯(我们中间颇有些小误会,但却更加强了我们的友谊)⋯⋯他给我每年600弗罗林年金,直到我找到报酬相当的美差为止。”
在里希诺夫斯基等金主帮助下,贝多芬开始在欧洲音乐首都露出尖尖角。
不过,靠的并不是作曲,而是钢琴即兴演奏。
贝多芬六七岁就喜欢即兴演奏大提琴和钢琴,经常因此遭到爸爸约翰的尖刻挖苦和粗暴制止——他希望儿子成为循规蹈矩的“神童”。小贝多芬的眼泪与哀求无法抵抗爸爸的言语和肢体暴力,但他的内心从未停止反抗。
他的反抗就是——坚持即兴演奏。
想当年巴赫和莫扎特都喜欢即兴演奏。
对于整日深陷宫廷繁文缛节的音乐家而言,即兴演奏,即他们放飞精神的那一角自由天空。跟巴赫与莫扎特不同的是,贝多芬更加强悍地卫护着这自由。后来有人好意跟他说:“照规则是不允许这些和弦连用的。”
贝多芬当面反戗:“可是我允许!”人龙罡气,火花四溅凌空劈面而来。
在维也纳,贝多芬对即兴演奏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当时一位著名钢琴家听说贝多芬擅长即兴演奏后很不以为然:“我来跟这个年轻人较量一下!”较量之后他不得不承认:“他不是人。他是魔鬼。他的即兴演奏不是人赶得上的!”
1795年3月30日,在里希诺夫斯基侯爵帮助下,25岁的贝多芬在维也纳霍夫堡剧院举行钢琴公开演奏会,曲目是刚创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作品第1号)。演出大获成功,被赞“很有维也纳风格”,贝多芬被赞拥有“火花、光彩、幻想和深邃情感”,报纸表扬他“在海顿躯体里装进了莫扎特的灵魂!” 当年瓦德斯坦伯爵说服波恩选帝侯弗朗兹让贝多芬请长假带薪留学维也纳,理由就是他能“从海顿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现在他预言成真,虽然并不是从海顿的手中,然而贝多芬毕竟接受了莫扎特的精神。
这是贝多芬成名维也纳的那一夜。
不过,贝多芬对《第二钢琴协奏曲》并不满意,并且修改到1801年仍不满意,于是干脆创作了《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第15号)。所以,《第一钢琴协奏曲》完成于《第二钢琴协奏曲》之后,只是贝多芬把编号排在前面,可见他对《第二钢琴协奏曲》多么不满。《第一钢琴协奏曲》1798年在布拉格首演。不久贝多芬又开始创作《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1803,作品第37号),其首演在维也纳葡萄剧院,贝多芬独奏。
此为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三部曲。
演出成功,《第二钢琴协奏曲》印刷出版,贝多芬实现已故父亲的梦想——拿稿费!1796年,深受疾病困扰的贝多芬在笔记中写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佳,但我的天才终会战胜⋯⋯25岁!不是已经来了吗?⋯⋯这个岁数,人生已见端倪。”
贝多芬当然说的是成功人生的端倪。
不过,他的人生痛苦也已现端倪。从这一年开始,贝多芬听力出现障碍。
贝多芬二上维也纳有备而来:他显然带着一批草稿。作品第1号《三部钢琴三重奏》很可能就是从波恩带来的,因为作品第2号《三部钢琴奏鸣曲》来得实在太快了。出版社发现贝多芬作品有利可图蜂拥而来,贝多芬开始受邀演出。成名后第二年(1796年2月)贝多芬赴布拉格、纽伦堡、德累斯顿、莱比锡、柏林、布拉迪斯拉发,这一圈儿转了有四个月。在柏林,威廉二世拉提琴伴奏贝多芬的钢琴演奏。贝多芬将两部低音提琴协奏曲题献威廉二世。遗憾的是,威廉二世此前没认出莫扎特是奥地利最伟大的作曲家,这次又没认出贝多芬是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像对莫扎特一样,他也没有为贝多芬提供工作岗位,只是送给贝多芬一只金鼻烟盒。因此,威廉二世虽能演奏多种乐器,但仍称不上是一位音乐家。
就在贝多芬前往布拉格的同时,拿破仑挥兵攻入意大利。不过,那时贝多芬对拿破仑还没产生兴趣,因为,1796年5月,他结识了特蕾泽和约瑟芬·封·不伦瑞克。他们的故事,此处先按下不表。
一举成名的贝多芬春风得意马蹄疾,可却突然发现蹄声怪异,他说:“耳朵里常闻低鸣和呼啸。”耳疾发作了。贝多芬的耳聋出现于1796年,即贝多芬成名维也纳的第二年。按贝多芬作品目录,只有3部钢琴三重奏(作品第1号)出版于1796年之前,作品第2号(三部钢琴奏鸣曲)出版于1796年3月。
因此,冯八飞昭告天下:
贝多芬的几乎全部作品,都写于他耳聋开始之后。
贝多芬对耳疾的回答是伟大的《悲怆奏鸣曲》(Pathétique,第8号钢琴奏鸣曲),此处按下不表,因为必须先表另外一部作品,即“八飞六段论”中第一阶段的压轴龙头。
《第一交响曲》(C大调,作品第21号)!
1799年下笔,顶着新世纪的曙光于1800年完成。1800年4月2日,贝多芬在霍夫堡剧院举办首场个人音乐会,曲目有《管弦乐七重奏》
(作品20号)和《降B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第一交响曲》压轴。
此时贝多芬年满30岁,到维也纳8年。
这是贝多芬迈向交响曲之王宝座的起步式。
《第一交响曲》幽默通俗,略带舞蹈性。题献封·斯韦滕男爵。
交响乐之父无疑是海顿,他创作了100多部交响曲,莫扎特也有50部。
但史有公论,最伟大的交响乐作家,是贝多芬。
就像唐诗是“初唐四杰”创立,但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李白。
贝多芬之所以“最伟大”,是因为他在海顿与莫扎特的基础上有大量创新。并且,所有这些创新都成为交响乐的标准,随便数数就有。
1.确立交响乐为4个乐章。除《第六交响曲》5个乐章,其余都是4乐章,而且依次均为快板—慢板—小步舞曲或谐谑曲—急板或快板。
2.贝多芬的交响曲带有非常强烈的如歌旋律,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喜欢听贝多芬。他的旋律非常纯净,《第五交响曲》开头“命运的敲门”只有4个音符,《第九交响曲》开端的下行五度音也非常简单。正因为简单,所以主旋律很易记忆,一般听众自然就容易听懂。
3.自《第三交响曲》始,贝多芬的交响曲开始有戏剧冲突,即开始用音乐“讲故事”,这是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都没做到的。所以我们听贝多芬交响曲不只享受美妙的旋律,还会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起承转合编织我们自己的故事情节,听众全情投入参与创作。简单说,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都是画龙的,贝多芬一笔“点睛”赋予音乐以“神”,让交响曲形神兼备——活了!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请自来为贝多芬音乐起“标题”,因为,在这个人心中《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讲的是“月光”,另外一个人就觉得讲的是“圆亭”。作品张力大,正是伟大作品的标志。《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百部《红楼梦》”。好莱坞电影这么精彩,可文学价值却不高,就是因为它类型化,一百个人看《速度与激情》,看到的是同一部《速度与激情》,虽然过瘾,但瘾过了之后啥都没剩下。
4.《第六交响曲》使用标题,《第九交响曲》加入人声,均为音乐史伟大创举。用谐谑曲替代小步舞曲、采用不协和和弦、和弦构成强烈戏剧性对抗,这些在海顿和莫扎特那里完全不可想象。贝多芬不承认是海顿学生,固然是一时意气,但从音乐史上讲,还要算很有道理。
5.交响乐队规模大,配器突破常规,不受奏鸣曲式限制。
虽然成名已经有几年了,但《第一交响曲》这场音乐会,是贝多芬真正征服维也纳的那一夜。《大众音乐报》在报道中把“贝多芬”几个字用斜体字强调了5次:“今天,1800年4月2日,星期三,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荣幸地在皇家帝国宫廷剧院为大家献上大型个人音乐会,地点霍夫堡剧院。曲目包括已故乐长莫扎特的一部宏大交响曲;尊贵乐长海顿先生《创世记》的一首咏叹调(扎尔小姐演唱);一部大型钢琴协奏曲,由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曲并亲自演奏;一部七重奏,以最谦卑忠诚的心献给皇后陛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曲)。七重奏包括4件弦乐器和3件管乐器,分别由舒潘齐格先生、施赖伯先生、申德莱克先生、巴尔先生、尼克尔先生、马陶舍克先生以及迪策尔先生演奏;海顿《创世记》的一首二重唱(扎尔先生和扎尔小姐演唱);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还将即兴演奏钢琴;一部新的大型交响曲,由整支管弦乐队演奏,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曲。”
结果满堂彩,贝多芬因“品位和感知力”被广泛称赞,《第一交响曲》也因“显著的艺术性和新颖度以及丰富的思想”赢得听众。虽然七重奏被乐评家批评“管乐泛滥”,但听众却热烈欢迎它的优雅和悦耳,其不寻常的乐器组合(黑管、圆号、巴松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编排精妙,证明一贯曲风硬朗的贝多芬甜美起来完全可以秒杀任何沙龙音乐家的华丽。有趣的是,贝多芬后来极其厌恶这部七重奏的甜美。
来自落后德意志的维漂贝多芬,终于征服了维也纳!
这时他还不到30岁,已经有了仆人和马,而且钱还从出版商、演出经理和钢琴学生那里滚滚而来。当时维也纳有些音乐会称为“学院”,意思并不是大家在音乐厅展开学术讨论,而是表示作曲家可分成票房。贝多芬的“学院”分成丰厚,里希诺夫斯基侯爵还给他600弗罗林年金。贝多芬有钱了,不用再住地下室啦。1800年7月他搬到维也纳北边的温特都柏林,距离维也纳市区徒步一小时。这时的贝多芬已经可以说是比较怪异了:一头狂乱黑发,双手满是墨渍,时常一个人哼哼唱唱,散步途中会突然在树上和土路上写写画画,吃饭刮胡子时也经常停下来作曲,要么写在稿纸上,要么写在外衣口袋里的那本沉沉的大笔记本上。灵感来了,他会写在墙面和百叶窗上,跟在主人待客的白桌布上写物理公式的爱因斯坦如出一辙。从温特都柏林开始,贝多芬形成了一生的创作惯例:春天到初秋他每天都在森林散步,在地上和树上“音乐速写”,冬天回到维也纳誊写、试演、排练、举办音乐会、签合同。
从每日作息而言,贝多芬早上五六点钟起床,工作到下午两三点。他的午餐跟康德一样从下午3点钟开始,然后散步,去九店咖啡屋阅读席勒、歌德、莎士比亚,晚上九十点钟休息。会客通常安排在星期五,如果访客不是美女的话。
贝多芬的餐饮习惯也是这个时候形成。他午餐吃得比较多,一般是通心面,斯特拉希诺干酪,意大利香肠,鱼,面包,汤,而晚餐只有小吃和汤。
贝多芬常喝的饮料是泉水和布达佩斯葡萄酒,作曲时抽烟并佐以啤酒。
要特别转告咖啡爱好者的是,贝多芬早餐后必喝一杯浓咖啡,而且必须用他自己仔细数出来的不多不少的60颗咖啡豆研磨之后煮成。
否则,他就不喝!
应当是比今天的Expresso浓多了。
早餐后贝多芬在他的“钢琴桌”边工作到中午。这个钢琴桌并非钢琴,而是个写字台。贝多芬跟莫扎特一样不愿长时间坐在钢琴前作曲。他经常双手在这个写字台上边写边弹,但其实弹在木头上,完全没声音。音符的狂风巨浪,都在他大脑中狂飙。再深度八卦一下,贝多芬是右撇子,通常用左手去找和弦与华彩音型,所以,他的钢琴即兴演奏通常是从左手的F大调华彩经过句起始。
有人说贝多芬跟尼采一样,都是典型分裂人格。但其实他们非常不一样:贝多芬并非一生都致力于破坏和冲撞。他也有柔美,也有典雅。大致而言,贝多芬的单数交响曲(1、3、5、7、9)雄壮激烈,而偶数(2、4、6、8)则柔美典雅。
这种分裂的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但说贝多芬是分裂人格其实没有错,他的肉体、精神、音乐和社交统统在温柔和雄壮两个极端跳跃,要命的是这中间没有一寸缓冲区,他的作品也随之截然分裂:交响曲中大调与小调的碰撞,乐章里粗犷与诱惑的碰撞,最细微的乐旨结构分层也像树木横截面的木质部与韧皮部的差别那么明显,音符张力漫山遍野,而所有这一切冲撞到达顶端之后都归于和谐。
其实认真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分裂人格,包括最虔诚的和尚与修道士,区别只在于,我们的分裂人格什么都没产生,顶多产生精神分裂。
贝多芬还没有完全征服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仍然是海顿与莫扎特的天下,然而,这个来自落后边陲小城波恩的寒门小子,他的音乐已经划破了维也纳的夜空,预示着维也纳音乐最伟大辉煌的明天。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018年10月20日16稿
于北京天堂书房 |
|